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建构历史抑或再现历史——质疑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书写
一、经济史:革命与现代化范式的两难
二、社会史:从固化的“结构”到流动的“关系”
三、法制史:再现乡土社会的法秩序
第二节 社会史学整合论
一、问题之缘起——学术史考察
二、学科本位·问题意识·研究单位
三、“社会”的实体定位:一种研究范式的超越
第三节 历史人类学与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解释策略
一、由单一论域到多维视野
二、凸显农民的历史主体性:从“旁观”到“贴近”
第二章 村界:有形与无形之间
第一节 聚落形态
第二节 土地交易习俗和村界的稳定性
第三节 围绕村界的合作与纠纷
第三章 村籍:一种地方性制度
第一节 人口迁移和土客之争
第二节 村籍与地权
第三节 “成为村子里的人”
第四章 农家生计
第一节 “家”的意义
一、学者研究视野中的“家”
二、农民心目中的“家”
第二节 从“农家经济”到“农家生计”——再论农村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家计——家的再生产
一、“两种再生产”视角中的人地关系
二、农家生计的生活史解释
三、农家生计和妇女的家庭角色
第五章 分家析产
第一节 家产、家业的日常生活意义
第二节 分家析产:制度与话语
一、习俗与制度
二、分家析产中的财产关系结构
三、分家析产与社会分化
第六章 宗祧继承与家产纠纷
第一节 “烟火接续”:民间习惯的文化解释
第二节 出嗣
一、“出嗣”关系:国家法、宗族法和习惯法
二、“嗣产”纠纷
第三节 “螟蛉子”
第四节 赘婿
一、宗族法和习惯法
二、赘婿的“财产权”及相应的家产纠纷
第五节 妇女的“财产权”
一、妇女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身份
二、“扛孀逼醮”和寡妇守节
三、寡妇的“财产权”
四、“奁田”纠纷
第七章 族产与家族伦理
第一节 家族社群关系结构
第二节 族产的权属关系
第三节 族产纠纷
第八章 “一田两主”发生的社会空间
第一节 研究史清理与创新设想
第二节 “一田两主”地权结构发生的乡土意义
第九章 余论
第一节 破解乡土性之谜
一、乡土关系发生的社区空间
二、祭祀圈和市场圈
三、江南乡村的聚落共同体特质
第二节 伦理型社会的财产边界
一、伦理本位和习俗调控——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构造
二、财产边界:“公”“私”的相对化
三、近代中国司法性质探析
附录
从政治伦理学到历史民族志——访著名人类学者张佩国教授
多维视野中的“一孔之见”——答朱宗震先生
走向产权的在地化解释——近代中国乡村地权研究再评述
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
作为整体社会科学的历史人类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