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材种业发展与产业化实践
0.00     定价 ¥ 2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3313
  • 作      者:
    编者:黄璐琦//王继永|责编:陈新//高璐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共15章,系统阐述了中药材种业的技术现状、产业现状、产业化实践。第1章简述了中药材种业基本现状;第2章至第7章介绍了中药材种业技术现状,包括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中药材品种选育、登记与新品种保护,中药材种质鉴定技术,中药材种子加工技术,中药材种子贮藏技术,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第8章至第11章概述了中药材种业产业现状,包括中药材种业政策法规现状、中药材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情况、中药材良种繁育情况、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第12章至第15章阐述了中药材种业产业化实践,包括中药材种业企业发展现状与实例、现代中药材种业发展的产业需求和技术需求分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要求、中药材种业的品牌建设。 本书可供从事中医药行业、农业相关技术研发、企业经营及行业管理等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为中药材种业及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中药材种业基本现状
  1.1世界种业发展情况1.1.1基本现状
 根据国际种子联盟(International SeedFederation,ISF)统计资料,1970~1985年世界种子贸易额增长缓慢,仅从8亿美元增长到13.5亿美元,1985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72亿美元,增加近60亿美元。2010年世界种子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此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2年全球种子市场市值达到了450亿美元(王雪梅,2014)。在争夺世界种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少数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2019年世界种子出口总额为131.95亿美元,种子出口额排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荷兰、美国、法国,出口额合计为62.95亿美元,约占2019年世界种子出口总额的47.71%(郑怀国等,2021)。种子行业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垄断格局,拜耳公司、科迪华公司一直是种业的领跑者,这两家公司合计销售额占2019年全球20强企业总销售额的60%;先正达集团、巴斯夫股份公司、利马格兰集团、科沃施集团构成第二梯队,合计销售额约占2019年全球20强企业总销售额的24%。规模大、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知识产权,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企及的。2017年《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UPOV)有效品种权拥有量居前五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荷兰②、中国,其中欧盟拥有有效品种权25914件,占全球20.51%;美国25238件,占全球19.98%;日本8490件,占全球6.72%;荷兰8389件,占全球6.64%;中国7723件,占全球6.11%。与出口额排名对比发现,在种业国际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谁就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优先权(李菊丹,2019)。
  从市场角度看,世界种业的发展是一部并购史。在过去20多年里,全球种子企业进入持续的行业整合期。在1997~2015年,排名前几的公司市场份额大幅增加,而处于中间水平的种子公司市场份额停滞不前,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消失或被淘汰吸收。特别是在2004~2008年,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世界种业形成了以农化集团为基础的六大集团,即孟山都、杜邦、先正达、拜耳、陶氏和巴斯夫,几大种业巨头的规模优势日益凸显。2015~2016年“六大集团”之间的新一波并购浪潮进一步增加了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除巴斯夫之外的“六大集团”都参与了这一波并购和收购浪潮。2015年5月,孟山都试图收购瑞士公司先正达,但由于价格问题没推进。2015年12月,陶氏化学与杜邦先锋合并,成立新集团一陶氏杜邦公司(DowDuPont)。2016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先正达。2016年9月,德国拜耳以6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孟山都。随着上述并购案的陆续落地,一个全新的行业格局正慢慢形成,全球农化行业竞争进入新的阶段(闫书颖,2007;张丽霞,2020)。
  从技术角度看,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对世界种业发展起关键推动作用。农作物的驯化始于大约1万年前,人们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农民把收获的种子保存起来并对其进行群选,为下一季选择种子。20世纪初,基于孟德尔的遗传法则,一些小型私营企业开始采用这种更高效的选择方法选育种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杂交技术的出现,商业种子的比例有很大的提高,但种子企业的集中程度仍然相当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伴随着杂交技术的扩散和杂交种子的普及,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等,产业利润快速流入农化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手中。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全球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生物育种成为育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90年代中期,基于生物技术开发的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推动种业的市场价值高速增长(闫书颖,2007;James,2013)。
  1.1.2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总体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二是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谭世梅,2018;陈燕娟,2020)。
  1.企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
  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行业的集中更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目前,企业主要通过资本运作、相互兼并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来适应市场需要,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大型种业集团。例如,以陶氏杜邦公司为代表的种子公司,以经营玉米种子为主,其科研、生产、经营的种子从玉米扩展到大豆、棉花、高粱、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种子,实行多元化的纯粹的种子经营战略;以美国的孟山都集团为代表的公司,以各类控股或参股形式进入化工、农药、医药等行业,对传统的种子公司进行改造,打造了一个生物技术研究创新的新领域;以法国的利马格兰种业集团为代表,由*初的种子专业公司发展成为集种子经营、生物技术研究、食品加工等相关业务于一体的庞然大物。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种业的格局。
  2.更加注重技术研发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新品种不断向生产领域转移,各国政府和企业十分重视新品种选育和优良种质的开发与创新,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种业集团一般将其销售收入的10%左右投入研究和开发领域,有的甚至高达15%~20%。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加快育种进程,持续不断地获得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突破性的新品种,维持了这些种子公司在种子知识产权中的垄断地位。例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的生命科学中心,已完成大豆、玉米、番茄、西瓜、马铃薯等作物品种的基因测序,可以根据需要,按照育种目标选择目的基因进行配组,提高育种速度,提高育种目标和选择优良性状的准确度。
  1.2中国种业发展情况1.2.1基本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三,种业市场规模庞大。我国农作物种业经历了未成形阶段(1978年前,以自留种为主),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2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制种、供种),市场化探索阶段(1983~1994年,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经营),改革深化阶段(1995年至今,规范市场,重视科研创新)。种子作为农业活动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我国需求量庞大。近些年来,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为990亿元人民币,2016年之后基本在1200亿元人民币左右浮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截至2018年底,中国纳入种业基础信息统计的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5663家(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等,2019)。虽然我国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如行业分散,产业化规模与发展脱节;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品牌意识差,营销手段单一;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重视不够或缺乏保护能力;种子经营与推广方面规范性不足等(马跃文,2018;谭世梅,2018)。
  世界十强的种业企业在同期种子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达35.0%,而我国目前十强种业企业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2018年,全球十强种子企业中我国种子企业有两家,先正达(中国化工)和隆平高科,其中先正达(中国化工)是由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收购瑞士先正达并购重组而来,因此中国本土种子企业居于全球种子企业前十位的仅有隆平高科。2018年隆平高科营业额为5.20亿美元,与德国拜耳的107.73亿美元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毕文停,2020)。
  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虽然庞大,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制约了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庞大的种子市场吸引了许多国外跨国种子公司,这些跨国种子公司科研育种能力强大,资本实力雄厚,市场调研和市场推广能力强,给我国种子产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内种业市场由“洋品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另外,我国很多作物种质资源被国外偷取和克隆以后,又反过来成为跨国公司制约我国专利技术发展的手段。例如,我们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被国外获取后通过分子标记等手段申请超过160项专利。在转基因水稻方面,我国*有可能商业化的3种转基因水稻,其多项专利属于外国公司,这可能导致中国对主粮失去控制(马跃文,2018)。
  1.2.2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借鉴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转变发展思路。如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进一步推进种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联合科研院所组建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种子公司。进一步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入,包括增加对种子基础科研、高新技术研究和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破市场壁垒,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进一步促进种子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谭世梅,2018)。
  当前,中国种子产业正处在一个由非持续发展向持续发展的转化过程,只有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实现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马跃文,2018)。我国农业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作物产量巨大,但我国农业只“大”不“强”。我国培育并推广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但大豆、棉花等重要的农作物产业对进口依赖性大,很多重要的农作物种子无论是品质上还是价格上都没有优势,整个种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还很长(毕文停,2020)。
  1.3中药材种业发展情况
  我国常用中药材有600种左右,其中约300种已实现人工栽培,约300种依赖野生采集。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和各省份调度反馈,2019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7475万亩(1亩~666.7m2,后同),产量超过1325万t,面积较2017年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统计的6799万亩增加9.94%。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和各省份调度反馈,推测中药材种业的总产值为80亿~100亿元。中药材是中药的源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材种子种苗则是中药源头的源头,中药材种业的健康发展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保障。
  1.3.1中药材种业发展成效回顾与经验总结
  1.主要成效
  (1)推进了《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简称《种子法》)自2000年7月8日颁布实施以来,先后进行了4次修订,在2015年11月4日修订、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版本中首次提及中药材种,将中药材种纳入农作物中的非主要农作物管理;现行版,即2021年12月24日修订、2022年3月1日实施的版本中,关于中药材种的规定沿用2016年版本。2016年开始,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司局就中药材品种审定与登记等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并达成共识,联合推动相关工作。2016年3月,农业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协商会,成立由黄璐琦院士担任组长的起草小组,着手研究并起草《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小组成立后,先后赴河北、云南、甘肃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和研讨会,起草了《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在《种子法》体系框架下,涵盖了对中药材种子管理的品种登记制度、生产经营许可制度、资源保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标签标识制度等内容,力图通过规范主体生产经营行为、严格产品质量管理、强化资源保护等措施,促进中药材种业转型升级。目前,《草案》正在农业农村部和中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中药材种业基本现状 1 
1.1 世界种业发展情况 1 
1.1.1 基本现状 1 
1.1.2 发展趋势 2 
1.2 中国种业发展情况 3 
1.2.1 基本现状 3 
1.2.2 发展趋势 4 
1.3 中药材种业发展情况 4 
1.3.1 中药材种业发展成效回顾与经验总结 5 
1.3.2 中药材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8
第2章 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 13 
2.1 种质资源的概念 13 
2.1.1 种质资源 13 
2.1.2 农作物种质资源 13 
2.1.3 中药材种质资源 14 
2.1.4 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的意义 14 
2.1.5 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相关法规 15 
2.2 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16 
2.2.1 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 16 
2.2.2 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 18 
2.2.3 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机构 21 
2.3 中药材种质资源评价 23 
2.3.1 中药材种质资源鉴定 23 
2.3.2 中药材种质资源评价体系 23 
2.4 中药材种质资源利用 24 
2.4.1 中药材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 24 
2.4.2 中药材种质资源与道地性研究 25 
2.4.3 中药材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25 
2.5 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建议 26 
2.5.1 存在的问题 26 
2.5.2 发展趋势 26 
2.5.3 发展建议 27
第3章 中药材品种选育、登记与新品种保护 28 
3.1 中药材品种选育 28 
3.1.1 植物品种选育 28 
3.1.2 中药材育种技术 29 
3.2 中药材品种登记 32 
3.2.1 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变革 32 
3.2.2 中药材品种登记 33 
3.3 中药材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指南研制 33 
3.3.1 植物新品种保护 34 
3.3.2 我国中药材新品种保护现状 35 
3.3.3 中药材植物DUS测试指南的研制中存在的问题 38 
3.4 建议与展望 39 
3.4.1 中药材育种的发展 39 
3.4.2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展望 40
第4章 中药材种质鉴定技术 43 
4.1 中药材种子种苗真实性鉴定技术 43 
4.1.1 中药材种子种苗真实性鉴定技术概述 43 
4.1.2 总结与展望 47 
4.2 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技术 48 
4.2.1 不同中药材品种的品质差异 49 
4.2.2 不同产地中药材品质差异 49 
4.2.3 中药材品种鉴别与产地鉴别 50 
4.2.4 总结与展望 57 
4.3 《中国药典》中药材多基原入药情况及种质鉴定实例 58 
4.3.1 《中国药典》中药材多基原入药情况 58 
4.3.2 中药材种质混乱问题实例分析 63 
第5章 中药材种子加工技术 66 
5.1 中药材种子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66 
5.1.1 种子加工技术发展历程 66 
5.1.2 中药材种子加工技术基本流程 67 
5.1.3 中药材种子加工的作用 69 
5.1.4 中药材种子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70 
5.2 中药材种衣剂及种子带菌检测研究进展 72 
5.2.1 种衣剂基本概况 73 
5.2.2 中药材种子带菌检测研究现状 74 
5.2.3 中药材种衣剂的登记现状 75 
5.2.4 中药材种衣剂的研究现状 76 
5.2.5 展望 78 
5.3 中药材种子丸粒化研究 80 
5.3.1 种子丸粒化的基本概况 80 
5.3.2 种子丸粒化研究的行业现状 81 
5.3.3 中药材种子丸粒化研究进展 82 
5.3.4 发展建议 83
第6章 中药材种子贮藏技术 85 
6.1 中药材种子贮藏的理论基础 85 
6.2 中药材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86 
6.2.1 中药材种子贮藏过程中的酶变化 86 
6.2.2 中药材种子贮藏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变化 86 
6.3 影响中药材种子贮藏的主要因素 87 
6.3.1 影响中药材种子贮藏的主要环境因素 87 
6.3.2 影响中药材种子贮藏的主要生理因素 89 
6.4 中药材种子的贮藏方法及其对仓储中心建设的启示 91 
6.4.1 中药材种子的贮藏方法 91 
6.4.2 中药材种子仓储中心建设相关思考 91 
6.5 展望 92
第7章 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研究 93 
7.1 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现状 93 
7.1.1 中药材种子检验规程现状 93 
7.1.2 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制定现状 102 
7.2 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05 
7.3 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106 
7.3.1 完善并实施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 106 
7.3.2 建立中药材种子质量管理体系 107 
7.3.3 开展中药材种子质量认证 107 
7.3.4 建立中药材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108 
7.4 结语 109
第8章 中药材种业政策法规现状 110 
8.1 中国种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法规情况 110 
8.1.1 中国种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政策法规情况 110 
8.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修订及主要变化 111 
8.2 中药材种子相关的政策法规 113 
8.2.1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中对中药材种子的管理规定 113 
8.2.2 地方政府中药材种子管理相关政策 113 
8.2.3 《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制定的背景和进展 114
第9章 中药材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情况 116 
9.1 中药材新品种基本情况 116 
9.2 甘草等 6种重点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情况分析 117 
9.2.1 甘草 117 
9.2.2 柴胡 119 
9.2.3 桔梗 121 
9.2.4 红花 123 
9.2.5 瓜蒌 125 
9.2.6 石斛 128 
9.3 讨论与建议 133 
9.3.1 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仍处于初级阶段 133 
9.3.2 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过程投入高 134 
9.3.3 中药材新品种推广应用过程任重道远 134 
第10章 中药材良种繁育情况 136 
10.1 28个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基本情况 136 
10.1.1 建设背景 136 
10.1.2 建设进展 137 
10.2 中药材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情况 140 
10.3 全国中药材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情况 140 
10.3.1 吉林省 141 
10.3.2 黑龙江省 145 
10.3.3 陕西省 145 
10.3.4 甘肃省 145 
10.3.5 宁夏回族自治区 146 
10.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46 
10.3.7 内蒙古自治区 147 
10.3.8 河北省 147 
10.3.9 山西省 148 
10.3.10 辽宁省 148 
10.3.11 山东省 149 
10.3.12 河南省 149 
10.3.13 江苏省 150 
10.3.14 安徽省 150 
10.3.15 福建省 151 
10.3.16 江西省 151 
10.3.17 湖北省 152 
10.3.18 湖南省 152 
10.3.19 广东省 153 
10.3.20 广西壮族自治区 154 
10.3.21 海南省 154 
10.3.22 重庆市 155 
10.3.23 四川省 156 
10.3.24 贵州省 156 
10.3.25 云南省 157 
10.3.26 浙江省 157 
10.4 问题与发展建议 158 
10.4.1 存在的问题 158 
10.4.2 发展建议 158
第11章 中药材工厂化育苗 160 
11.1 中药材工厂化育苗发展现状 160 
11.1.1 石斛 161 
11.1.2 白及 165 
11.1.3 金线莲 166 
11.1.4 三七 167 
11.1.5 其他品种 167 
11.2 中药材工厂化育苗品种选择范围分析 168 
11.3 中药材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和设备 169 
11.3.1 组培育苗技术 169 
11.3.2 水培育苗技术 170 
11.3.3 工厂化穴盘育苗和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 171 
11.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72 
11.4.1 市场需求与供应不匹配 172 
11.4.2 生产规模小,工厂化程度不高 172 
11.4.3 设施设备成本高,投资成本大 173 
11.4.4 研发技术不成熟,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173 
11.5 发展趋势 173 
11.5.1 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标准化是实现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生产的关键 173 
11.5.2 中药材工厂化育苗将以设备、设施和技术等协同配合促进发展 174 
11.5.3 规模化、专业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74
第12章 中药材种业企业发展现状与实例 175 
12.1 中药材种业企业发展现状 175 
12.1.1 中药材种业企业概况 176 
12.1.2 中药材品种的生产经营 179 
12.1.3 中药材种子企业规模 179 
12.2 中药材种业发展模式分析 180 
12.2.1 农作物种业企业的发展情况 180 
12.2.2 中药材种业与农作物种业的差别 182 
12.2.3 中药材种业企业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183 
12.3 中药材种业企业典型案例 185 
12.3.1 中药材种子种苗的专营企业 185 
12.3.2 中药材种植转入种业的企业 187 
12.3.3 中药材种业的商业企业 188
第13章 现代中药材种业发展的产业和技术需求分析 189 
13.1 现代中药材种业发展的产业需求 189 
13.1.1 优良品种 189 
13.1.2 规范化制种基地 190 
13.1.3 生产过程相关标准 191 
13.1.4 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机构 191 
13.1.5 龙头企业 192 
13.1.6 质量追溯体系 192 
13.1.7 加工及仓储中心 193 
13.1.8 专业人才 195 
13.1.9 配套政策法规 196 
13.2 现代中药材种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196 
13.2.1 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197 
13.2.2 中药材DUS测试指南研制 198 
13.2.3 中药材育种创新 198 
13.2.4 中药材种子质量检测技术及其标准 199 
13.2.5 中药材繁育技术 200 
13.2.6 中药材种子加工贮藏技术 2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