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7992
  • 作      者:
    编者:吴孔明//梅旭荣//袁龙江//王秀东|责编:马俊//孙青|总主编:李晓红//邓秀新//唐华俊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研究”成果丛书的第一卷。全书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咨询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阐述,正文涵盖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现状与问题,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趋势与经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与评价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美国、法国等国家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六个部分。 本书适合政府管理人员、政策咨询人员、广大科研从业者以及关心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也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念的历史演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它是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提高息息相关的,是和一定时空条件紧密联系的。自 20世纪 50年代我国*早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到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发生调整和演进,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解读亦日益深入,其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 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强调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和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工业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农村工作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机械化工作”。
  20世纪 70年代末期至 80年代末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逐渐从农村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业经营管理领域。这一时期,以包产到户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完成,带动了相关领域(如流通领域)的改革。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也逐渐从农村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业经营管理领域,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经营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中国农业经济学编写组(1984)提出,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经济管理科学来管理农业,把传统农业变为具有当代世界水平的现代农业,即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管理上的多功能系列化。
  20世纪 90年代初期至 90年代末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引入市场化和生态化理念,拓展为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绿色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这一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大背景下,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被拓展为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从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终极目标等方面来理解农业现代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牛若峰(1999)提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演进过程,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创造很高的综合生产力,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增值和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结果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 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丰富了城乡统筹和“四化同步”思想,更加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和影响。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下降和农业国际化程度提高,这一时期开始跳出农业,在立足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诠释农业现代化内涵。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释了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化同步”思想,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对上述认识进行了延伸和深化。这一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除了农业自身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外,还丰富了统筹城乡的重要思想,更加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和影响。
  新时代,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表述,对农业现代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实现重大突破。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在党的政策文件中首次增加农村现代化内容,在“农业现代化”中加入“农村”二字,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表述,这在农业现代化概念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并提出“到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目标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我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从“四化同步”发展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转变的新时代。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是顺应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这是已被各国实践证明了的规律。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演变历程来看,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的路径。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再由工业补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随着农村要素禀赋变化及工业剩余的不断投入,农业农村实现产业升级、功能转变,与城市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平等发展关系。欧洲的部分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于环境问题恶化、年轻人口大量流失、乡村不断衰落的问题,大都通过转向实行综合性的乡村发展政策,把农业生产、乡村环境、农民福利等问题一揽子解决,积极推动乡村发展,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日本、韩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都通过实施“乡村重建”计划、“新村运动”来激发乡村活力。但一些拉美国家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未能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问题,大量没有就业的农村人口涌向大城市,引发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导致这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属于后发追赶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往往是快变量,农业农村农民向现代化转型往往是慢变量。中央对城乡关系的认识随着实践发展经历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想避免农业衰退、乡村衰落,实现国家协调均衡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从世界来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彻底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差距,完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而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建设现代化强国,*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从发展水平来看,农民收入仍落后于城镇居民,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仍高达 2.72∶1,全国仍有 60%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60%多。从发展条件来看,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在领域、范围、质量上都与城镇有较大差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国情没有改变,即使到 2030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0%,仍有 4亿多的农村人口会生活在农村,不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局面,将会阻碍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突破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困局的关键出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位置,补齐农业发展的“短腿”,补足农村发展的“短板”,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是转变农业农村功能定位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保护和继承农业的衣食等传统功能基础上,还要日益突出农村的产业发展功能、文化科普功能、旅游观赏休闲功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功能,实现农业农村多样化发展。从城镇居民的需要来看,过去要求保证农产品数量,现在要求提高农产品品质、确保农产品安全;不仅要求农村提供充足、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求挖掘农村的生态、环境、文化价值,为社会提供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精神产品。从农村居民的需要来看,过去主要强调农业增产增收,现在要求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村全面繁荣;不仅要求在农村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满足农民衣、食、行等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公共服务、可靠的社会保障、丰富的文化活动,过上与城市同等的生活;不仅要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而且要求生活在“好山、好水、好风光”之中。因此,无论是从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角度,坚持农业农村功能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一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例从 1978年的 27.7%下降到 2021年的 7.3%,第一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少数”,非农产业有能力更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农村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农业用工成本上升,产生了以现代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产生了技术替代的需求,农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成为内生变量;三是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4.72%,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居民需求的加速转型,带来传统乡土文化、田园风光、农业景观价值凸显,农村越来越成为一部分人返乡旅游、居住和创业的热土,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四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使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水、电、路建设全面提速,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为实现农业农村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现状与问题  1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1
第二节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11
第三节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2
第二章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趋势与经验 30
第一节 国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30
第二节 国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80
第三节 国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85
第三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与评价体系  89
第一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分阶段目标划分依据 89
第二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划分及目标设定流程 90
第三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91
第四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释义 94
第五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结果 106
第四章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研究 112
第一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愿景 112
第二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114
第三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115
第四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117
第五章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24
第一节 促进产业融合,走质量兴农之路 124
第二节 培育农业农村人才,打造人才队伍 125
第三节 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26
第四节 激励农业绿色科技创新与推广,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28
第五节 转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29
第六章 其他国家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132
第一节 美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 132
第二节 法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启示 136
第三节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启示 138
第四节 日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 140
第五节 巴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 143
主要参考文献 15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