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创新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研究(13AZD003)”的研究成果,其中部分成果获农业部软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第1节 研究背景及基本概念界定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前,中国已经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信息化与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原因,中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这既是中国市场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又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城乡要素交换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依靠实施农业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下,中国推行了城乡分离、城乡分治、工农业剪刀差等户籍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和工农产品差别交换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矛盾突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严重阻碍“四化”的同步推进。
面临新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作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目前,“四化”同步既拥有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又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本课题将在理论层面,针对“四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同步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明晰中国“四化”发展基本格局,研究“四化”同步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制,明确“四化”同步战略框架和推进路径,针对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与经营模式等具体问题进行宽视角、深层次地探讨,对国内外经验进行全面的研究、总结,为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二、概念界定
农业现代化是和现代农业联系紧密的概念。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段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现代农业包括六大方面,即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现代发展理念和新型农民。这六个方面缺一不可,是一个综合而统一的整体。二是现代农业的目标也是综合的,包括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包括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怎样理解农业现代化?从字面上理解,农业现代化就是将传统农业“化”为现代农业的过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
这个概括也反映了理论界和政策界对现代农业认识的变化。早期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主要是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等。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农业相关的一系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如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贯彻“八字宪法”精神等,都是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完成后,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曾主要集中在农业机械、化学肥料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上,一度认为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的水平就能够代表农业现代化水平。这种观点虽较片面,但是与当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手段的迫切需求是相一致的,也是符合实际的。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出版的《农业经济学》教材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在农业生产中以现代的机械和电气代替人畜力;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和其他化学制剂;实行水利化;以及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或如马克思所说:‘自觉的科学的农学应用。’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以包产到户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完成,并带动了相关领域(如流通领域)的改革,学术界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也逐渐从农村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业经营管理领域,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经营管理方式的现代化。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部署了农业现代化问题,主要从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畜产品加工业,以及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对农业的武装、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等,主要是从农业内部要素和城乡、工农关系两个角度进行调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乡二三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理论界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注重从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终极目标等方面来理解农业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学术界主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开放条件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来研究,从农业与农村以及其他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分析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如王亚鹏主编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认为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四个方面[1]。综上,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升和发展理念的进步,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走向广义的过程,不仅仅关注农业生产技术或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含了组织管理、市场经营、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的现代化。2008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对这种综合性认知的反映。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本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实际上是上述六个方面的具体化。可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及其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方式的深刻变化,凝聚了社会各界对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的最新认识。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同步“泛指互相关联的事物在进行速度上协调一致”。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里的“同步”实际上是“协调”的意思,而不完全是速度的一致。事实上,如果能够用同一个指标衡量的话,那么,在某一阶段(比如2004年以来),农业现代化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另外“三化”的速度。如果我们用著名的“木桶理论”来解释,那么,在由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中,农业现代化这块板明显低于另外三块板(当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并不整齐划一,那是另外的问题了),“四化”同步就是要补上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使之与另外“三化”协调发展。
本课题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而展开的。
导 论 // 001
第1节 研究背景及基本概念界定 // 001
第2节 文献综述 // 003
第3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资源约束与发展方向 // 016
第4节 “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 // 024
第1章 “四化”同步及其测度 // 039
第1节 “四化”同步的内涵 // 039
第2节 农业现代化与“三化”的互动关系 // 041
第3节 “四化”同步测度 // 049
第4节 影响“四化”同步的因素: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 // 059
第5节 政策含义 // 066
第2章 “剪刀差”: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平等环境 // 071
第1节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及其计算:1952—1997年 // 071
第2节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性贡献研究 // 074
第3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价“剪刀差”成因及测算 // 083
第4节 中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机制、规模与趋势 // 092
第3章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118
第1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 // 118
第2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26
第3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 134
第4节 对几个重大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146
第4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 161
第1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演变与总体态势 // 161
第2节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现状与问题 // 172
第3节 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以黑龙江仁发合作社为例 // 176
第4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类型与实践效果 // 190
第5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青年农民骨干的作用:以河南省为例 // 197
第5章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 206
第1节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义和经验 // 206
第2节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格局 // 212
第3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新机制:政府购买服务 // 238
第4节 “十三五”期间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 249
第6章 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 253
第1节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254
第2节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261
第3节 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需求 // 265
第4节 种业科技创新 // 271
第7章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 // 280
第1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 // 281
第2节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 // 288
第3节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政策展望 // 303
第8章 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 308
第1节 什么是粮食安全 // 308
第2节 4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回顾 // 310
第3节 未来中国粮食安全展望 // 314
第4节 农民种粮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 // 317
第5节 土地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332
第9章 财政支农与农业现代化 // 344
第1节 财政支农的必要性与发展历程 // 344
第2节 我国财政支农的效果与经验教训 // 356
第3节 国外财政支农经验与政策展望 // 364
第10章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 // 368
第1节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农业现代化 // 368
第2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的演变及现状 // 371
第3节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380
第4节 新形势、新问题与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 389
第11章 农村金融创新 // 400
第1节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创新 // 400
第2节 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模式创新:农村零售贷款抵押品替代机制创新 // 409
第3节 农村信用社融资模式创新:合作社独立理事制度 // 422
第4节 合作社融资服务供给及其提供价值链融资的影响因素 // 433
第5节 政府农村金融扶持模式创新:要素资本化与互助担保 // 451
第6节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主体利益协同度分析 // 463
第12章 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 478
第1节 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 478
第2节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历史沿革 // 479
第3节 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 483
第4节 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政策及评价 // 488
第5节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目标 // 490
第6节 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 492
第7节 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502
第13章 农业补贴:现状与改革方向——以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为例 // 505
第1节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变迁与实施现状 // 505
第2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518
第3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方向 // 539
第14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551
第1节 产权改革、制度变迁与农业现代化 // 551
第2节 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进展与实践模式 // 557
第3节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 573
第4节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 584
第15章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国际资源和市场的利用 // 589
第1节 资源禀赋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 // 589
第2节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 594
第3节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610
第4节 “一带一路”与农业“走出去” // 616
第16章 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 // 630
第1节 文献回顾 // 630
第2节 分析框架 // 634
第3节 数据分析 // 638
第4节 结论与建议 // 645
第17章 农业信息化:现状、效应与发展趋势 // 650
第1节 概念界定 // 650
第2节 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就 // 656
第3节 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启示 // 678
第4节 农业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 690
第18章 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 695
第1节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 // 695
第2节 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与政策选择 // 710
第3节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 719
第4节 城乡关系视野中的农民收入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 735
第19章 日韩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 750
第1节 日韩农业经营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 // 750
第2节 中国的农业经营不能复制日韩模式 // 754
第3节 中国与日韩农业现代化路径的异同 // 757
第4节 日韩两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 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