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理论探索与多尺度实证)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7435
  • 作      者:
    作者:吕晓//彭文龙//牛善栋|责编:林剑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探索性地提出并界定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基于农户、市县、省域等多尺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农户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等测度不同尺度下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集成基于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和超效率SBM等定量方法构建混合研究方法体系,剖析不同尺度下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结合区域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提出优化调控措施。本书系统构建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助于丰富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视角,可为转变耕地利用方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人员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1 绪论
  国际上可持续集约化的思想来源已久,并在近十年实现蓬勃发展。随着可持续集约化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推广,国际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基于土地利用视角开展的研究尚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国内关于耕地集约利用、耕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成果广泛且深入,但可持续集约化思想在我国耕地利用领域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章在阐明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挑战的基础上,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厘清国外可持续集约化和国内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相关研究态势,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提供支撑。
  1.1 背景与意义
  1.1.1 国际形势
  粮食安全在全球安全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国家治理的优先议题,也是联合国从“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到“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核心关切问题。人口增长、供需失衡、饥饿与贫困一直以来都是粮食安全治理面临的长期挑战;现阶段还受到全球经济衰退、极端天气频发、战争与冲突不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等诸多困扰,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据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到2030年和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2019年的77亿分别增加至85亿和97亿,到21世纪末,全球人口还将缓慢增长至109亿。人口增长直接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将增加近70%。尽管粮食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此外,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收入提高带动膳食结构升级,使得间接粮食消费激增。2019年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达350kg,较2009年增长7.7.。全球粮食生产与人口分布不均衡、饥饿与营养不良等形势同样严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分别约占全球人口的1/4和3/4,但粮食生产却各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2,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缺粮问题十分严重。自2014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20年全世界有7.2亿~8.11亿人处于饥饿状况,与2019年相比大约增加了1.18亿(18%);全球有9.9%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系2005年以来的*高值。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威胁世界粮食生产和供给稳定性。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传统农业的影响更加突出,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产生变化,威胁到世界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2006年和2007年澳大利亚小麦连续减产,2010年俄罗斯小麦大幅减产,2010~2012年美国玉米连续减产,2018年阿根廷大豆大幅减产,均造成世界粮食供求失衡和粮价大幅波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步快速推进,世界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也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尤其是,粮食需求的现实背景和农业现代化驱动下,全球范围土地利用趋于集约化,虽然这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但往往伴随大量农药、肥料和其他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浪费;同时,农业用水量随着灌溉面积扩大而迅速增加,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并引发了潜在的人类健康问题。2018年全球矿物肥料的使用量比1960年增长了十多倍;全球农药销售额从1970年10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350亿美元。以量计算,农业是*大的废水生产部门,全球范围内地下水含水层中*常见的化学污染物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同。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地区冲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复杂因素叠加都给全球农业带来挑战,增加了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农业的发展受到国际市场的深刻影响,全球粮食贸易自1995年以来增长了不止一倍,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农业及粮食出口都是在全球价值链内进行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农产品市场和可持续发展:全球价值链、小农和数字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但也造成世界粮食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主要出口国主导了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加重,冲击全球粮食安全,世界各国均加强了粮食贸易管控,增加了世界粮食贸易的不确定性,深刻影响着世界粮食供应格局。
  1.1.2 国内形势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石,在未来很长时期维持一定数量高质量、健康的耕地极为重要。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和优质耕地数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坚持实行世界上*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将其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但在耕地利用过程中也面临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农业结构无序调整、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等挑战,耕地保护面临低效粗放经营和过度集约利用并存、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和耕地质量退化等矛盾,耕地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隐性产能损失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我国每公顷化肥用量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但利用率仅为35%左右;每年的农药使用量超过180万t,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0%;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仅为52%左右.。面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生态安全基本约束,以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农业发展模式转型持续推进,高强度的集约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愈加突出。而一定条件下的轮作、休耕并不能完全解决耕地过度集约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利用和保护在强化耕地数量管控的同时,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亟待同步加强,推动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转型已成为优化耕地利用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仓廪实,天下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截至2021年,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用约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近20%,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并实现从“吃饱饭”向“吃好饭”转变,百姓餐桌日益丰富,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长远来看,我国农业物质基础总体依然薄弱,农业科技贡献率仍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粮食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粮食安全仍面临消费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等多重挑战。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数量将达到14.5亿,未来粮食需求峰值约为6.5亿t,东中部尤其是东部地区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生态退耕与占补平衡制度等持续深入实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年,农业部发布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继续提倡鼓励节肥、节药行动,强调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粮食市场已深度融入世界市场,并受到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之路,共同保障全球粮食供给,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1.1.3 研究意义
  深入理解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是追求人类福祉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作为地球上*基本、*重要的资源,推动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成为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抓手。国际上可持续集约化的思想由来已久,并在近十年来实现蓬勃发展。随着可持续集约化的推广,国际学术界围绕其概念内涵、实证评价、案例分析、成效评估等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目前对于可持续集约化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认识,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多种多样,研究尺度差异显著;尤其是基于土地利用视角对可持续集约化的多尺度评价、影响机理与调控研究尚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进一步厘清区域耕地利用转型规律,多维度推动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转型成为亟待深入探索的科学问题。如何耦合耕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形成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科学认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概念内涵如何界定?研究框架如何构建?如何定量分析和评价?能为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的转型带来哪些启示?这些都是有待深入探索的科学问题。基于此,本书的意义体现在:
  1)从理论上来看,本书结合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前沿,在探索性提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水平测度的技术方法体系,揭示不同尺度下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时空分异格局,为从多维尺度、复合视角理解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过程规律及影响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丰富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视角,深化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变研究,更加深入地揭示多尺度耕地利用转型过程机制。
  2)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来看,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严格保护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手段,更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剖析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深入探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机制与调控路径,在实践上可为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政策融合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耕地利用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筑牢粮食安全基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从实证研究区域来看,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面临着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亟待进一步优化耕地利用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本书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梯度差异的山东、辽宁两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统计年鉴、村庄和农户调查等多源数据,剖析不同尺度下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时空分异规律及影响机制,进而提出具有现实意义与推广价值的调控路径,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探究优化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模式的内在规律,协同推进粮食安生保障与生态文明建设。
  1.2 相关概念
  1.2.1 耕地利用集约化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早由David 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在一定土地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劳动及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获得较高产出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伊利 理查德 T和莫尔豪斯 爱德华 W认为:“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作土地利用的集约。”马克思从经济学视角丰富了集约化内涵,认为集约化就是集资本于同一块土地,而不能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耕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耕地利用主体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经济产出的过程。在“增长即发展”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片面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已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1.1 背景与意义 1
1.2 相关概念 6
1.3 理论基础 9
1.4 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态势 13
1.5 国内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相关研究态势 24
2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理论初探 30
2.1 概念内涵 30
2.2 理论推演 31
3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分析框架 37
3.1 研究思路 37
3.2 评价方法 41
3.3 数据指标 46
3.4 分析尺度 47
4 省域层面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49
4.1 研究区域概况 49
4.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山东省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52
4.3 基于能值分析的山东省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59
4.4 基于超效率SBM的辽宁省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83
4.5 本章小结 92
5 市域层面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94
5.1 沈阳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94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94
5.3 数据来源 96
5.4 评价结果分析 98
5.5 本章小结 105
6 农户层面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 107
6.1 农户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07
6.2 农户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及其规模经营决策 127
6.3 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 142
6.4 农户视角下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调控 181
6.5 本章小结 184
7 综合应对 186
7.1 科学问题 186
7.2 长效机制 188
7.3 政策集成 189
7.4 动态响应 191
附录 195
后记 19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