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文献回顾
2.2 银行风险承担的相关文献回顾
2.3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管理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2.4 文献评述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剖释
第3章 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内外动因
3.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金融基础
3.3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
3.4 互联网金融的典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分析
4.1 银行风险承担的数理模型推演
4.2 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技术溢出机制
4.3 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存款竞争机制
4.4 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风险传染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评估
第5章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的测度
5.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走势的测度
5.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测度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动态时变效应
6.1 研究假说提出
6.2 实证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横向异质效应
7.1 研究假说提出
7.2 实证研究设计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识别
第8章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技术溢出机制
8.1 研究假说提出
8.2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8.3 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8.4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8.5 银行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款竞争机制
9.1 研究假说提出
9.2 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9.3 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9.4 银行存款结构和银行付息成本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风险传染机制
10.1 研究假说提出
10.2 风险传染效应测度模型GRJ-GARCH-Copula-CoVaR的构建
10.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估算与结果分析
10.4 互联网金融影响风险传染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0.5 本章小结
第四篇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经营风险的防控:对策建议
第11章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银行层面的对策
11.1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分析
11.2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效应评估
11.3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对策
第12章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监管政策的动态演化:监管层面的对策
12.1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监管政策的发展演进
12.2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监管政策的影响效应
12.3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监管政策的优化路径
12.4 本章小结
第13章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经营风险的防控:三位一体的建议
13.1 提高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
13.2 健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的风险监管机制
13.3 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
13.4 本章小结
第14章 结论与展望
14.1 主要结论
1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商业银行i存款规模雨数Di的推导
附录B 关于实证方程是否控制中介变量的说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