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PPP模式的发展状况
1.1.1 PPP模式含义与优势
PPP模式是英国政府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后陷入财政赤字的产物,最早译为公私合作、公私合营等。PPP模式是指通过项目进行融资,是以项目建成后的资产作为担保,以项目未来的期望收益或现金流量、资产和合同权益作为主要偿债来源的一种融资方式。英国PPP市场发展始于私人主动融资(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PFI)计划,标志着英国公共服务领域开始全面的民营化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急需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建设,深圳沙角B电厂为中国*早实现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案例,该项目的实施拉开了中国PPP发展的序幕。目前,PPP模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公共供给的市场化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Feng et al.,2015)。
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与领导者,对于促进中国PPP模式的优良运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将PPP模式译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其中投资者包括私营部门和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含央企),是指政府部门将公共供给的提供义务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和股权合作等方式转移给投资者,由投资者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在此过程中,投资者可采用使用者付费或可用性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方式,实现合理的投资回报(Feng et al.,2015;Y. Wang et al.,2019)。
PPP模式的大力推广,不仅可以帮助政府部门缓解投资压力,还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助于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弘扬契约文化,体现现代国家的治理理念,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助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李海涛,2016)。因此,PPP模式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也是一种项目组织运营模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刘晓凯和张明,2015)。尽管如此,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PPP模式,只有政府部门负有提供责任且又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类项目(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市政设施,公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水利、环保等)可推行PPP模式;项目性质涵盖新建、改建和存量资产。
1.1.2 PPP模式基本要素
1. 合作伙伴关系
PPP 合同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纽带将 PPP 项目中的政府部门和投资者联系起来,其中政府部门为委托人,投资者为代理人,双方签订的PPP合同实质是一种委托代理合同(Wang and Liu,2015;Chang and Phang,2017;Cui et al.,2018)。PPP 合同的订立要求政府部门和投资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且双方要在长达二三十年的特许期内维持良好的契约关系,要求双方之间形成和谐默契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PPP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双方之间形成长期的互惠互利目标,有助于PPP项目更稳定地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2.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投资者以追求自身利益*大化为根本目标(J. Liu et al.,2016)。因此,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投资者“有利可图”,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一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降低投资者的成本,提高投资者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积极性(Carbonara et al.,2014a)。但PPP项目始终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关乎民生,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事前建立动态的利益调节机制,以保证投资者在PPP项目中实现“盈利但不暴利”。
根据PPP项目中权责对等的原则,政府部门和投资者要实现利益共享,相应地,要求双方之间共担风险。但风险共担并不意味着所有风险均由双方共同承担,而是按照风险控制力、风险承担成本等原则进行风险划分。通常情况下,政治风险由政府部门承担,而PPP项目本身的风险(如进度风险、成本风险等)由投资者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双方共担(Li et al.,2005)。合理的风险分配机制有助于降低PPP项目整体风险和融资难度,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率和项目整体绩效。
3. 有限追索或无追索
PPP融资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的追索程度不同,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PPP模式的融资主体是项目本身,项目未来的收益及建成后的资产是还款的唯一来源。PPP模式是一种以项目进行融资的模式,其有限追索甚至是无追索使投资者的资产得到*有力的保护,极大程度上解除了投资者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充分调动私人投资者的积极性。
1.1.3 PPP模式研究现状
PPP项目的投资决策包含多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包括风险管理(戴大双等,2010;Liu et al.,2014a;Xu et al.,2015;Moore et al.,2017;Keers and van Fenema,2018)、特许期决策(Galera and Soli?o,2010;宋金波等,2016)、政府担保(Galera and Soli?o,2010;Feng et al.,2015;Buyukyoran and Gundes,2018;Y. Wang et al.,2019)、合同管理(Martins et al.,2013;Iossa and Martimort,2016)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均是对PPP模式衍生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分析与管理,由此风险管理已逐渐成为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找出PPP项目中各方利益主体需要分担与管理的具体风险。尽管PPP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特的战略和能力,但风险识别仍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政府部门和投资者等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发现,PPP项目风险识别主要采用文献识别(Yuan et al.,2013)、德尔菲法(Ke et al.,2010)、风险分解结构(Chan et al.,2011)、问卷调查(Li et al.,2005)、专家访谈(Song et al.,2013)和案例分析(戴大双等,2010;Song et al.,2013)等方法。
由于风险分类标准不同,PPP项目的风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体系。按照风险层次,PPP项目风险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Li et al.,2005);按照风险是否可以分散,PPP项目风险可以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项目特定风险两大类(Chan et al.,2011);按照风险性质不同,PPP项目风险可以划分为政府决策风险、政府信用风险、法律和政策风险等(Song et al.,2013)。
2. 风险评估
在识别PPP项目风险后,评估各项风险影响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将直接对项目现金流(包括收入和成本)产生影响(Shen and Wu,2005),其中需求风险和偿债风险等会影响收入(Singh and Kalidindi,2006),而融资风险、建设风险和运营成本超支风险等会对项目成本造成影响(Ibrahim et al.,2006)。对PPP项目过程进行优先排序和分析时,投资者可通过对每种风险及风险之间相关关系的感知程度来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Iyer and Sagheer,2009)。*终,投资者在PPP项目中采用的策略通常取决于风险影响的可预测性和风险结果的可控性。当正确评估项目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能力时,决策过程就会变得更加系统和实用(Ameyaw and Chan,2015)。
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等级矩阵使用*为简单,其中包括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后果,这种方法可以与反映项目绩效的二维价值*线一并使用。风险评估也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风险评价框架,进而揭示这些风险对PPP项目绩效的影响(Ahmadabadi and Heravi,2019)。此外,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蒙特卡罗方法也是评估PPP项目风险水平的有效工具(Alonso-Conde et al.,2007;Xu et al.,2010a;Chang and Ko,2016)。
不同于传统评价方法,实物期权考虑了风险的价值,为PPP项目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Ho and Liu,2002;Liu et al.,2014b)。PPP项目中期权的表现形式因风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如推迟期权(Garvin and Cheah,2004)、限制竞争的担保期权(Liu et al.,2014b)。另外,部分学者对PPP项目中政府担保与投资者收益限制也采用实物期权理论进行了研究(Liu and Cheah,2009;Wang and Liu,2015;Y. Wang et al.,2019)。在PPP项目再谈判和提前终止频频发生的情况下,事前风险管理显然不足以防范所有风险的发生,事后风险管理也十分必要(Xiong et al.,2017);构建基于再谈判和提前终止因素的风险管理模型,对事前风险评估及事后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至关重要。
3. 风险分担
风险分担是PPP项目区别于一般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PPP模式的主要优势之一(Osei-Kyei and Chan,2015;Cui et al.,2018;Y. Wang et al.,2019)。不同利益主体对风险分配的感知情况不同,风险分配感知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实现PPP项目的合理分配(Abednego and Ogunlana,2006)。*优的风险分配机制有助于促进PPP项目物有所值的实现(Ameyaw et al.,2015)。随后诸多学者对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展开研究,特别是治理结构方面(Jin and Doloi,2008;Jin and Zhang,2011)。由于PPP项目的合作和政策背景不同,风险分配方式也各不相同(Chung et al.,2010;Sastoque et al.,2016)。
PPP 项目风险分配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案例分析、调查问卷和建模等方法(杜亚灵和尹航,2015)。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法,可以有效体现已建PPP 项目管理过程的优点和弊端,为待建项目提供直观的借鉴依据,如香港国际会展中心(Liu and Wilkinson,2014)等。调查问卷和建模方法都属于定量分析法,Chan等(2011)将视角聚焦中国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政府部门和私人投资者对于风险感知无显著差异,且学术界和实务界对风险感知的差异也不显著;实证分析发现政府部门更倾向于承担系统风险,特别是政治、法律和社会风险,而投资者更愿意承担项目具体的风险(如建设和运营风险),剩余风险(如不可抗力风险)则由双方共担。目前,PPP项目风险分配实证研究建模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相比之下,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更适合于PPP项目的风险分配(Jin and Zhang,2011)。在PPP实践中,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协商风险的分配机制(Roumboutsos and Anagnostopoulos,2008)。
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实物期权理论和博弈论的方法实现。通过PPP项目中实物期权对投资者投资的激励,政府部门可通过政府担保向投资者转移部分可观的价值(Alonso-Conde et al.,2007)。在设计政府部门和投资者的风险分担机制时,同时考虑双方的互惠偏好和风险偏好等因素,有助于实现风险转移,提高双方的合作效率(何涛和赵国杰,2011;Wang et al.,2018)。此外,考虑PPP项目中项目参与方地位的非对称情况,构建参与方之间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对于风险分担也至关重要(李林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