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曾在国际金融危机前获得全球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短短十多年间,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并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本书从经常账户的储蓄—投资视角对中国过去二十余年间的经常账户进行分解和分析。本书对于中国经常账户的分析采用了一致的框架:依据国际收支恒等式(经常账户余额=储蓄-投资),将中国经常账户分解为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和投资,并进一步获得三部门的储蓄/投资率、储蓄/投资倾向和收入分布,以此考察各部门参与者对中国经常账户变动的贡献。本书使用中国资金流量表年度数据,并对储蓄和投资的衡量进行调整,使之在与传统理论匹配的基础上,更加符合中国的现实。本书采用指标分解方法,分析分解三部门储蓄和投资各变量的贡献,从而能够精确度量这些变量对于经常账户变动影响的贡献率。本书揭示了以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中国经常账户的调整事实上遵循不同模式,并尝试验证了此前解释顺差的各类理论的有效性。本书还对新冠疫情对经常账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作为顺差国的角色进行展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