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赤币(红色钱袋子传奇)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0880110
  • 作      者:
    作者:王纪洁|责编:刘广涛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历史分期讲述了红色钱币的起源、作用、影响,角度新颖,跨越历史时空,是一本讲述红色金融发展史的精品佳作,更是一本系统学习红色金融史、党史的上佳教材。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纪洁,女,考古学硕士,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钱币》杂志编委,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领域:钱币学与货币史、红色金融与红色货币、钱币文化与钱币鉴定。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得中国钱币学会“金泉奖”。学术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是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通俗的红色金融货币史,属于红色物质文化史丛书的一部。本书严格按照历史分期,划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各时期的一篇篇文章,内容十分丰富。红色钱币,是新中国成立前红色政权发行货币的统称。全书以红色钱币为讲述对象,着重介绍红色钱币的本身特征、发行背景、产生的重要作用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以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在一种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一种红色教育和正能量教育。 一个政权的建立和稳定,既要抓紧枪杆子,也要握紧钱袋子。二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红色钱币的发行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促进了红色根据地的经济繁荣,稳定了红色根据地的货币金融,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金融工作宝贵经验。
展开
精彩书摘

首枚银元的诞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字银元

“工”字银元【图一、图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铸造的第一枚银元,由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行,流通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为它是用仿墨西哥鹰洋模版铸造而成,上面錾刻“工”字,有非常明显的人工打制的痕迹,故称“工”字银元。

银元直径约 39 毫米,重约 27 克。正面图案是墨西哥共和国国徽的造型,一只张着翅膀的雄鹰,伫立在一棵仙人掌上,嘴里叼着一条蛇,蛇尾与鹰翅相连;背面图案是一顶自由软帽,周围放射出长短不一的32 道光柱。

井冈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比较远,湘赣两省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这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周围地区有较为充足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  

达宁冈,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 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5 月,选举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而后,在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和扩大。

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四面包围之中,物资奇缺,物价昂贵。红四军成立后,根据地内的现金非常缺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现金的严重缺乏是困扰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为当时每个月至少需要1.5 万元的伙食费 a,但资金来源只靠打土豪支持,军民生活处于极度困苦之中。

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为了保障供给、发展生产、恢复商业,进一步打破湘赣两省敌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满足红军给养,想方设法解决根据地内部现金的缺乏问题。除继续打土豪筹款、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和组织物资交流等办法取得货币外,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决定创办造币厂,铸造自己的货币,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货币斗争。

1928 年 5 月下旬,因为迁居到井冈山的广东龙川县银匠谢荣珍、谢火龙(又名谢荣光)兄弟在湘州村创办花边厂(旧时银元边缘铸有花纹,因此俗称“花边”),有铸造银元的经验,王佐向毛泽东和朱德推荐他们二人,并请来谢火龙、谢阿秋、谢阿五等人当师傅,借用上井村农民邹甲贵的民房创办了造币厂。这是工农红军的第一家造币厂,因其位于上井村,故称上井造币厂。此外,为防止敌人进攻、保护造币厂安全,还先后在大井的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的红军洞等地设

立了粗坯车间和冲压车间等。王佐是红军造币厂的主要负责人,谢火龙负责造币厂具体事宜。造币厂的设备工具非常简陋,主要有铁锤、铁钳、风箱、火炉等,造币的原料是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的大量首饰和银质器具等。

铸造银元需要用模版,但当时造币厂没有制作模版的设备和技术,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以墨西哥鹰洋为模版。清中晚期到民国年间,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中,墨西哥鹰洋相对较多,在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鹰洋使用尤为广泛。仿铸鹰洋,百姓易于接受,便于流通。

因为上井造币厂条件有限,设备简单落后,最初铸造出来的银元粗糙不堪,品相很差,声音也不响亮。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造币厂不断改进银液提炼技术和压模工艺,终于铸造出质量较好的银元。

由于条件和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只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压模工艺亦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平地上设立一块大石墩,石墩上部中间位置锉一凹口,内放银元背面的模子(模子上面放置银饼)。大石墩两侧往高处砌墙,两墙空间处吊放一块重约三四百斤的大青石(即冲压石),其下端正中位置锉一凸面安放银元正面的模子。实际操作时,先将大青石往上绞起,掌模工立即放好银饼,然后一声口号,大青石急速落下,向下冲压,银饼完成压模,一枚银币就造好了。在整个压模过程中,需要总体配合,动作要快,否则冲压石的力度会受到影响,造成花纹模糊等现象。由于铸造技术原始、笨重,银元产量很低,每天只能铸造六七十枚 a。

银元铸造完成后,由专门的红军战士押运至茨坪街,那里有专门加盖“工”字的地方。为什么加盖“工”字?一是因为当时根据地内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留下来的很多形形色色的低成色银元,包括仿制的袁大头、清代龙洋、外国银元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而且,当时这一带银元造假泛滥,为了区别这些劣质银元,根据地造币厂铸造出来的银元,就要加盖“工”字。二是加盖“工”字,是银元检验合格的标志,表示对加工过程中不合格品已检查剔除。三是禁止银元外流。

四是保证红军币的信用,消除群众对上井造币厂铸造出的粗糙银元的使用顾虑。五是因为“工”字代表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而且笔画少、好写,所以就把“工”字加盖在银元上面。此外,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规定,除上井造币厂制造的银元加盖“工”字外,在战场上缴获的以及打土豪获得的银元,只要是在井冈山根据地流通,必须要凿上“工”字,以明确“工”字银元是根据地内红色政权统一流通的货币。“工”字的加盖方法,一说是钢印戳记,另一说是一笔一笔凿

刻上去的。据现在所能见到的“工”字银元,似乎这两种方法都存在。

“工”字银元加盖完成之后,统一交付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和红四军军需处负责管理。财政部和军需处将银元以 50 枚为一筒,用油纸包卷好 b,按规定和需求,发放给红军各级部队、后方各工厂、机关、事业单位及地方各级政府。为解决银料的不足,红四军要求红军战士攻打城镇处理土豪财产时,要格外注意收集银器,回来须保存好,以备造币厂使用。湘赣边

上井红军造币厂

 

 

 

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银元的铸造,毛泽东指示:花边(银元)不要掺假,一定要纯银的,重量也不能少于重七钱二分。因成色好、重量足,“工”字银元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地群众把“工”字银元称为“土版”,把没有戳记“工”字的银元称为“死版”。“土版”银元的购买力很高,在井冈山地区可以购买到五斤猪肉,而“死版”银元在白区只能买到三斤猪肉。另外,为提高“土版”银元的信用,在宁冈大陇公营商店,规定凡使用上井造币厂铸造的银元购买物品,一律优先供应,并在价格上给以优待 a。

1929 年 1 月底,湘赣两省敌军集中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上井造币厂厂房被敌人全部烧毁,造币设备也被敌人破坏,造币厂随之停止了生产。

上井造币厂的建立,是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金融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为以后湘赣革命根据地造币厂和中央苏区造币厂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工”字银元的发行流通,大大缓解了当时封锁对根据地造成的经济困难,帮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渡过了那段艰难的岁

月,并且扩大了红军和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为以后根据地内金融机构的建立、区域性根据地货币的发行提供了参考,在红色政权的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工”字银元只流通了半年多时间,因此能够留存至今的实物极为珍贵。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大革命时期——探索(1926—1927)
福泽百姓
浏东平民银行钞券
烟花下的助农情
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期券
创新意识
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流通券
第二章 土地革命时期——燎原(1927—1937)
首枚银元的诞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字银元
流通在“东井冈”
东固革命根据地发行的纸币
赣水那边红一角
万载县工农兵银行兑换券
洪湖水 浪打浪
石首农业银行信用券
农民暴动的见证
监利县苏维埃贰角信用券
就地取材
江西工农银行暂借发行券
红旗跃过汀江
闽西工农银行壹圆股票券
立马勇横刀
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造银币
国际歌声
列宁头像银币
天灾人祸后的力挽狂澜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壹圆水利借券
峥嵘岁月的记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工农银行纸币
红色银行家
毛泽民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的印制
跋山涉水 百折不回
长征路上的“马背银行”
公营经济的探索
鄂豫皖苏区经济公社票券
巴山烽火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银行及货币
一切为了前线
闽浙赣省苏政府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决战公债券
红色中华新纪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年制银币
南梁精神的丰富内涵
陕甘省苏维埃银行壹圆银币券
纸币中的“抗日先锋”
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银行流通纸券
第三章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壮大(1937—1945)
面值小作用大
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印发与贡献
伸出金融力量打击敌人
晋察冀边区银行的设立和货币的发行
民族危亡 人人有责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救国公债票
誓拼热血固胶东
北海银行纸币上的抗日烈士纪念塔
太行山上
冀南银行与“冀钞”
铁军烽火映苏南
江南商业货币券
延安的“民主之宫”
陕甘宁边区银行纸币上的“参议会大礼堂”
大别山的红色堡垒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及其发行的壹仟圆券
名副其实
茅山抗日根据地惠农银行纸币
小小木刻刀 对敌作用大
木刻制版的盐阜银行票券
裕国便民 繁荣农村
淮海地方银行票券
富七师 甲全军
大江银行钞票的印制和流通
无声的武器
襄河贸易管理分总局伍佰元流通券
因时制宜
两张 1944 年版华中银行纸币券
一道抗日铁流
江南银行纸币券
貌不惊人的临时“抗币”
浙东根据地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兑换券
孤悬敌后 自力更生
淮上地方银号流通券
和“冀钞”共同御敌
太岳区经济局商业流通券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统一(1945—1949)
战斗在白山黑水
东北解放区嫩江省银行流通券
巧解燃眉之急
冀热辽解放区热河省利民商店拾圆流通券
团结互助 度过灾荒
苏皖边区政府救灾公债券
善于变通 迎刃而解
华中银行苏中办事处本票
蛟龙翻腾保家园
冀察热辽解放区长城银行券
挺进大别山
皖西地方流通券
大北山开金融花
华南解放区裕民银行流通券
为华南解放提供保障
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的印制和发行
海岛扬威
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光银代用券
国家名片的诞生
揭开首批面世的人民币之谜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