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财政学原理/中国近现代财政学名作新编丛书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618561
  • 作      者:
    作者:李权时|责编:陈占宏|总主编:刘守刚//刘志广|整理:毕学进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古今俱论,探索中西财政思想与制度的演进轨迹与理论源流

中西兼考,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财政理论形成国货教科书的尝试

理实俱备,从西方国家财政理论与制度中找寻中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展开
作者简介

著者:李权时 (1895—1982) 字雨生,浙江镇海人,哥伦比亚大学财政学博士毕业,近现代著名财政学家,历任上海商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还担任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同时还担任《经济学季刊》总编辑、《银行周报》社经理兼编辑。著有《财政学原理》《中国税制论》等。

整理者简介:毕学进 男,1989年生,安徽安庆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在读,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财政史与财政理论研究,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改革》等CSSCI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等课题研究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财政学原理》是“中国近现代财政学名作新编丛书”之一种,作者李权时是近现代著名财政学家。本书上下两卷共分绪论、岁出论、预决算论、岁入论和公债论五篇。本书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来注解财政学概念,从中国理财智慧中去翻译财政学术语,将中国古人的财政术与西方财政学融会贯通的尝试,颇有心思。虽其不足颇多,也未能自成一家,但其煞费心思地将西方财政学术语、理论和实践进行中国化,做到中西兼考,理实俱备的尝试和努力,仍对构建当代中国特色财政学的研究具有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中国财政学发达史略

我国财政思想之首先发现的,当推土地单一税制(a system of single tax on land),也就是三代井田制或公田制时代,政府向人民所抽的贡(夏)助(殷)彻(周)等什一之租。其次当推制用论或预算论,即《礼记》王制篇之所谓“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又谓“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既登,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者是。又其次当推会计论,胡钧氏在其所著《中国财政史》第二十二三页上云:

会计为国家之要政。会计制度,中国之发明为最古。夏禹成赋中邦,南巡狩而至大越,登茅山而朝诸侯,乃大会计,更名其山曰会稽。《周礼》掌财用而言岁终则会者凡十。(周官司会,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鄙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者之治,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旬计曰日成,月计曰月要,岁计曰岁会。)汉之上计(按汉初萧何收天下图籍,知张仓善算,令以列侯居相府领郡国上计),亦周官遗意也。然而周室颁爵禄之制,诸侯恶其害己,而皆去其籍。汉宣帝时,郡国务为欺谩以避其课,上计要政,成为具文。(汉宣帝黄龙元年正月下诏曰:方今天下少事,而民多贫,盗贼不毕,其故安在。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而避其课。令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案之,使真伪无相乱。)唐宋以来,偶有记录,如唐李吉甫元和国计簿,宋丁谓录《景德》《皇祐》《治平》《熙宁》四书,网罗一时出纳,苏辙著《元祐会计录》、明汪鲸著《大明会计录类要》十二卷、张学颜著《万历会计录》四十三卷。而其书均不传,可见者惟苏子由收支民赋诸序而已。清雍正以前,岁出岁入,备列于《东华录》每年之末。乾隆以后,但列民数谷数,关于财政者削之,谓非当事者恶其害已,故为混淆,其谁信之。而一般官吏不重会计,亦于兹可见矣。

至于中国财政学说之比较的最蓬勃时期,当推春秋战国时代,秦汉以后财政之发展,都逃不了它们的窠臼。据胡钧氏的意思,他以为(《中国财政史》,第41—43页):

中国(财政)学说之历史,道儒法墨,互竞其势力。道家祖述黄帝,怵害怕;恐惧。于史官所记成败存亡祸福之迹,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举国家之职务而悉弛之,故视财政为社会之蠹,两晋南北朝财政之纷乱,犹其余毒。其他儒法墨三家,互为体用,故国家财政得各方面之进步,非幸致也。兹约举学说之有价值于财政史,而为今世新学说之先声者,以见其概焉。

(一)曰节用节用之说,墨家之要义,儒家亦常称之。墨家之学出于夏,大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墨子节用之说所从出。墨子有节用、非乐、非攻三篇,其云“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去其无,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民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云云,深有合于近世财政学说减少支出无异增加收入之理。孔与墨异者甚多,独此财政节用之说则相符合。孔子曰:道千乘之国节用。又曰:礼与其奢也宁俭。殆千古治国者不易之要道也。

(二)曰生财儒者生财之道,一准于义。所谓义者,合国家财政社会经济一贯以求之也。记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吕氏释之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朝无幸位,则食者寡;不夺农时,则为之疾;量入为出,则用之舒。此四者理财之要目,治平之至理,由之则治,违之则乱。而其消极方面之训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无他,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故三代之政,但求生财,不求聚财,生财为义,聚财为利,儒家辨别极严,后世暴君污吏,犹得少戢其恶行者,儒术之效也。

(三)曰轻重轻重为法家之术,与儒者生财之道,殊途而同归。周初,太公立九府圜法以通财货。管仲相桓公,遵其术以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人君视国之羡不足而御财物,视物之轻重而御之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古之理财,未有不通其术者。此供求相应之理,国与民相剂之法,而晚近经济学分配之精义也。后世帝王不察,仅以平准、均输、平粜、仓储等单简之术驭之,袭其皮毛,徒事枝节,无补于世变,深可惜已。

(四)曰均税赋税均平,社会经济之要旨,财政之原则也。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无贫。《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三代理财,最重均平,其对于赋税之学理,以为什一者天下之中正,尧舜之道也。欲重于此者则大桀小桀,欲轻于此者则大貉小貉。儒家取民之制,其行于土地单税也如此。管子之法,惟官山海,谨正盐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因山铁之利,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十,君得其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法家取民之制,专行于盐铁之利如此。儒家注重农业,法家注重工商,故此种单简之税制,各有特长,各有系统,要皆以使民得其平为归。汉桓宽记御史大夫(即桑弘羊)与贤良文学辨论之词,实以代表此两方面之主义。尔后税制混淆,而均税之精神亦寖失。

以上是胡氏的意思而为著者所赞同的。著者以为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财政学说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五)轻赋论。即如《论语》所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是孔子主张轻赋之意溢于言表。孟子对于租税论,一则曰:“省刑罚,薄税敛。”再则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三则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四则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又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又曰:“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诸如此类,无往不是表示其主张薄赋的思想。又《大学》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那当然也是赞成薄赋的。至儒家讲财政之注重国民经济,则可以《论语》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数语来代表之。

至租税须以能力或所得来做标准的学说,子舆氏主张尤其激烈,其言曰: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弱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滕文公上)

至于管仲之官业论或盐铁业国营论,至汉武帝时而其说更大昌,东郭咸阳以大煮盐进,孔仅以大冶进,桑弘羊本贾人子以计算用事。此三人中以桑弘羊为尤能发挥国营商业政策或公家专利政策。管子只主张官山府海之国营盐铁政策,弘羊则并酒亦由国家专卖,不许私人贩卖;弘羊不但主张国家须专卖盐铁酒三种重要商品,而且主张其余一切无论何种商品,国家与私人皆可自由经营,政府虽不垄断,但是有种种策略去抑制私商,使之无大利可获,结果是利权大半操于国家之手,以上以利国,下以利民。弘羊所采的国营商业政策,大致可以分做两层,就是(一)均输,与(二)平准:前者所以调剂空间上物价之不平,后者兼以调剂时间上物价之不平。弘羊起先单用均输,后来兼用平准。(参阅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四卷第一二号合刊,朱希祖著“汉桑弘羊之经济政策”,第133—164页)

至唐承弘羊专卖及国营商业的政策者则有刘晏。“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代宗时为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等职。其时承安(禄山)史(思明)乱后,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其费不赀,皆倚赖于宴。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者不数日皆达,食货轻重之权,悉在其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句检簿书,出纳钱谷,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无敢欺绐。权贵属以亲故,晏以应之,俸给多少,迁次缓急,皆如其志,然无得亲其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由是民得安业,户口蕃息蕃息,即滋生,繁殖。。晏始为转运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万。……其初财赋岁入不过400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官收盐,转鬻于商,任其所之。其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食。其始江准盐利不过40万缗,季年乃600万缗,由是国用足而民不困弊。”(胡钧:《中国财政史》,第145—146页)

至于租税行政之改革,唐时则有杨炎之创行两税法,盖自代宗时,人户流离,版籍丧失,租庸调之法已不可复行,乃不得不以田亩而定税,随资产以制赋,而敛以夏秋,夏输无过6月,秋输无过11月;明万历时则有张居正之创行一条鞭法。胡氏云:“德宗建中元年,杨炎为相,作两税法。其法,夏输无过6月,秋输无过11月,置两税使以总之。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唐制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定而均收之。遣黜陟使按诸道丁产等级,免鳏寡惸独不济者,敢加敛以枉法论。吾人审其遗法,其利有五:一曰税制简单;……二曰合于租税以贫富为公平之原则;……三曰合于租税普及之原则;……四曰以货币纳税;……五曰因出制入以为税则。……”(《中国财政史》,第151—153页)至于一条鞭之制,“其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同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胡钧:《中国财政史》,第247—248页)

两税法(即今之所谓上忙下忙)与一条鞭的良法美意,自满清到现在,无不奉行惟谨。满清时代除士类的幕僚,研究其所谓“兵刑钱谷”的财政术外,财政学几毫无足述。民国以来,留学习财政学回国者多,始稍稍受西洋财政思想之影响而注意财政学的研讨了。

……


展开
目录

目录

主编的话Ⅰ

整理凡例Ⅰ

导读Ⅰ

自序Ⅰ

再版自序Ⅰ

财政学原理上卷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财政之性质5

第一节财政之意义5

第二节财政之由来6

第三节财政与他种经济之关系8

第二章财政与私经济的比较11

第一节财政与私经济的相同点11

第二节财政与私经济的相异点13

第三章财政的内容及其运用的原则20

第一节财政的内容20

第二节财政内容的变迁及其原因20

第三节财政运用的原则22

第四章财政学24

第一节财政学的定义24

第二节财政学是一种独立科学的四个理由25

第三节财政学与财政术26

第四节财政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27

第五节财政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8

第六节财政学与论理科学的关系30

第七节财政学的分部30

第八节财政学的研究方法32

第五章财政学发达史略33

第一节中国财政学发达史略33

第二节泰西财政学发达史略39

第三节最近的中外财政学参考书籍54

第二编岁出论(一名支出论或公共经费论)

第一章岁出及岁出论的意义和其重要63

第一节岁出的意义63

第二节政府的欲望的性质及其满足的方法64

第三节一国的岁出与其环境的关系69

第四节岁出论的意义及其研究方法72

第五节岁出论的重要72

第二章岁出的分类77

第一节岁出的历史分类77

第二节岁出的经济分类78

第三节岁出的财政分类79

第四节岁出的政治分类81

第三章岁出的性质及其膨涨的趋势83

第一节岁出的一般性质83

第二节岁出的经济性质83

第三节岁出膨涨的趋势及其原因84

第四节各种岁出前途的推测88

第四章各国岁出统计比较之困难及其应注意之点90

第一节各国岁出统计比较之困难90

第二节一国各时代岁出统计比较之困难91

第五章岁出对于生产分配及其他影响94

第一节岁出对于生产的影响94

第二节岁出对于分配的影响103

第三节岁出之其他影响104

第六章岁出的一般原则105

第三编预决算论

第一章预决算制度概论113

第二章英国的预决算制度125

第一节英国人民之争得预算权125

第二节英国财政立法顺序的沿革129

第三节英国预算案的编制133

第四节英国预算案的议决151

第五节英国预算案施行时的行政监督157

第六节英国预算案施行时的立法监督161

第七节英国的决算制度164

第三章美国的预决算制度(个案究研之二)182

第一节美国人民之争得预算权182

第二节美国预决算制度的沿革185

第三节1921年前的美国预决算制度189

第四节1921年前的美国新预决算制度运动及其

成功204

第五节新预决算制度成立后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

编制216

第六节新预决算制度成立后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

议决225

第七节新预决算制度成立后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

执行和监督236

第四章法国的预决算制度(个案研究之三)240

第一节法国人民争预算权简史240

第二节法国预算案的编制244

第三节法国预算案的议决247

第四节法国预算案的执行251

第五节法国预算案施行的监督255

第五章中国目前财政监督制度概要261

第一节中国目前财政监督制度鸟瞰261

第二节中国目前中央政府编制预算的步骤263

第三节中国现行审计制度概况263

财政学原理下卷

第四编岁入论(一名公共收入论)

第一章岁入的沿革297

第一节岁入的意义297

第二节岁入的沿革298

第二章岁入的体系329

第一节岁入的分类329

第二节公经济收入与私经济收入的区别330


第三章公共产业收入332

第一节岁入论应否包括公共企业论(即公共企业

论应否独立的问题)332

第二节公共财产的收入334

第三节公共企业的收入336

第四节公共产业收入的术语338

第四章税制概论339

第一节规费与特别课赋应否归入一般税制问题339

第二节租税的分类340

第三节税制的意义343

第四节单一税制的意义及其理论的沿革343

第五节单一税论的总批评347

第六节单一税论的分批评350

第七节复合税制之必要及其组织351

第五章课税原则概论357

第一节课税的次要原则358

第二节课税的首要原则359

第六章租税之逃逸转嫁与归宿380

第一节租税之逃逸(Escape from taxation)380

第二节租税之转嫁和归宿387

第七章租税之影响398

第一节租税之影响概说398

第二节狭义的租税影响398

第三节广义的(即一般经济的)租税影响399

第四节最广义的(即一般社会的和一般政治的)

租税影响402

第八章享益税论(一)规费类捐税404

第一节手续费404

第二节财产移转税——契税415

第三节验契税416

第四节印花税416

第九章享益税论(二)特别课赋423

第一节特别课赋之意义423

第二节特别课赋征收之原则423

第三节筑路征费办法举例424

第十章享益税论(三)间接消费税类427

第一节关税或国境税(Customs duties)427

第二节内国产销税(internal excise)434

第十一章享益税论(四)营业税类451

第一节中央营业税类451

第二节地方营业税类455

第十二章享益税论(五)一般营业税462

第一节一般营业税在国地税收划分系统中的地位462

第二节各国营业税概况463

第三节法国式贩卖税(或销售税或销货税)的沿革468

第四节法国式贩卖税(或销售税或销货税)的优劣472

第五节营业税税率标准475

第六节民国二十(1931)年夏吾国各省市营业税范围

标准及税率草案一览476

第七节目前吾国各省市营业税税率举例490

第十三章能力税论(一)所得税类494

第一节所得税之种类494

第二节我国采行所得税之企图496

第十四章能力税论(二)财产税类(一)遗产税502

第一节遗产税理论502

第二节我国近年来对于遗产税之筹拟517

第十五章能力税论(二)财产税类(二)土地税521

第一节土地的分类与其课税的关系521

第二节各省田赋正附税概况及减轻附税计划525

第三节土地法内所规定的土地税534

第十六章能力税论(三)直接消费税类537

第五编公债论(包括战时财政论)

第一章公债概论541

第二章我国公债之现状556

第一节我国内债之现状556

第二节我国外债之现状575

第三章战时财政580

附录国地财政划分问题

绪论588

第一章前清时代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590

第二章民国时代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602

第三章晚近国地收支划分运动之经过608

第四章列强的国地财政之划分619

第五章与国地收支划分问题有关的几个问题632

附录经济学丛书总目6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