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4研究问题
1.5研究设计与创新之处
2概念厘定与理论基础
2.1情绪与情绪周期
2.2研究的理论基础
3情绪启动:变迁、结构与话语
3.1变迁:经济与技术的双重逻辑
3.2结构:社会结构与结构性情感
3.3话语:文本刺激与情绪唤醒
4情绪爆发:传播结构与关键节点
4.1研究假设
4.2研究步骤
4.3数据分析
5情绪消退:消解、反思与沉淀
5.1情绪消解:信息释放与焦点转移
5.2情感反思:理性回归与情感转化
5.3情感沉淀:集体记忆与原型强化
6结论与讨论
6.1“情绪周期”的理论想象
6.2网络舆情中情绪引导的策略建议
6.3研究的不足之处
6.4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深度访谈大纲
附录2深度访谈对象信息表
附录3本书研究的22个网络舆情事件案例信息表
图表索引
图1.1情绪+社交媒体:国外已有研究的时序分布
图1.2情绪+社交媒体:国内已有研究的时序分布
图1.3研究框架
图2.1社会运动理论发展脉络
图2.2值数累加理论模型
图2.3本研究的理论定位
图3.1“于欢案”终审公布前的网民关注点分布
图3.2“南京宝马撞人案”事故现场
图3.3“江苏响水‘3·21’化工厂爆炸案”事故现场
图3.4“榆林产妇坠亡事件”中的下跪场景
图3.5“杭州保姆纵火案”祭奠亡者
图4.1“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舆情趋势
图4.2不同类型情绪的时间走势
图4.3媒体与公众的情绪传播模式
图4.4微博草根大V与公众的情绪传播模式
图5.1武汉市卫健委辟谣“刘庆香事件”微博截图
图5.2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件情绪走势
图5.3365天内推特中热点事件爆发的时间密度
图5.4@人民日报、@新京报评论对“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反思
图5.5李文亮医生微博评论部分截图
图6.1网络舆情事件层面的情绪周期
表1.1本书22个案例列表
表3.1“罗一笑”事件中微博用户转发评论的高频词分布
表4.1关键节点影响因素的变量设定
表4.2各类型情绪的传播网络图
表4.3各类型情绪传播网络的k-核成分图
表4.4各类型情绪外向中心度最高的10位用户身份统计
表4.5各类型情绪中介中心度最高的10位用户身份统计
表4.6节点外向中心度回归系数
表4.7节点中介中心度回归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