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历史货币概论
中国是世界上*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也是*早铸造货币的国家之一,至迟到春秋中晚期(约公元前6世纪)即巳正式铸造货币,这一时间与小亚细亚古吕底亚王国始铸币的时间大致相仿或稍晚。
中国古代货币有着显著的特色。一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其他材质货币为辅,二是采用模范和熔液浇铸工艺,三是历朝历代基本未曾中断,具有较好的连贯性。这在诸多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货币很早就辐射到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形成了独*的东方货币文化圈。
第一节“货币”一词的来历
1、“货”与“币”是两个概念
“货”者,宝物也。珠、玉、龟、贝 所有价值公认的好东西。许慎《说文解字》曰:“货,财也。”《玉篇》:“货,金玉曰货。”郑玄注《周礼》:“货,泉贝也。”《汉书 徐传下》:“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
“币”者,帛也。古代织物(丝织品),也乃生活必需品,通用之物,价值公认。所以,从财物角度而言,货与币又是可以相通的。
作为财物的“货”与“币”,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直至现代,人们在走亲访友或婚庆礼尚等活动中仍有使用。
2、钱是一种农具
中国古代*早的铸币如图1-1所示,现在钱币界称空首布(或称铲币),本名是钱,原是一种农具。中国古代*早的铸币采用农具形状,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在经济领域的体现,这与以贸易为主的西方世界有明显的不同(图1-2)。
3、货币与钱币概念的产生
至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与“币”在行文表述中逐渐合二为一,作为经济领域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的代名词一货币,其中,王莽复用龟贝类宝货为币,是一个直接的原因。同时,也产生了钱币的概念,但两者还是有所差别的。
货币与钱币的概念,应该说既相通也相异。货币概念较广,一般泛指所有在经济学上充当“货币”职能的有形实物和无形的抽象概念性货币及电子货币等。钱币,不仅有经济学意义,还有文化层面的内涵。一般指在经济学上具有“货币”职能的有形实物,在多数情形下指金属铸币。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与原始货币
货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而来,有社会交往才会有货币的产生。当然,这里说的货币是原始货币,或者说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货币,经济层面的货币要晚。中国的货币起源于商朝。
中国古代的原始货币主要有如下几类:
1、珠玉宝货类——源于精神领域,敬鬼神
珠与玉由于其美丽的外观,早在石器时代就被先民所认识,或用作装饰,或用作供奉鬼神的宝物。
2、海贝——源于精神领域,是原始社会女阴祟拜的产物
在母系社会,一直存在生殖崇拜,时间大约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夏和早商),由此,象征女阴的海贝(尤其是齿纹贝),受到人们的青睐,尊奉为宝货、财物、饰品,乃至于交换中介。
3、青锏-源于物质与文化的结合,是中国青锏时代青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青铜时代起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过夏商两代的应用和发展,至殷末周初达到鼎盛,人们不仅熟练掌握了青铜合金的配比与应用,而且掌握了多种复杂的铸造技术,能铸造各种极其复杂的礼器和实用器(图1-3),著名的安阳殷墟后母戊方鼎和湖南宁乡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就是典型的代表。至此,可以这么说,青铜作为一种理想的合金材料,几乎可以用来做任何人们想要的东西:礼器、盛器、兵器、乐器、农具、工具以及装饰用品等等。青铜的用途,得到广泛的认识,青铜的价值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并成为众心所想的财富。青铜被普遍用作贡献、赏赐、赋税、罚没、俸禄、支付,等等。社会形成了青铜崇拜,青铜被尊奉为吉金,只要是青铜,不论什么形态都可以充当交换中介(图1-4)。
4、织物(丝织品)——源于人们的物质所需
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文明社会人人都离不开织物,当然其价值被普遍认同和接受。所以,纺织在中国社会很早就是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劳动,而织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人们赏赐、馈赠、俸禄、酬劳、支付中常用的物品,并一直沿用至现代社会。
在此有必要强调,原始货币,不同于纯粹的物物交换中的物品。充当原始货币的物与货,首先必须具备价值的普遍认同度,同时还应有文化的认同感,否则,不能称其为原始货币。原始货币主要行使于上流社会的贡赏、馈赠活动中,而不是集市买卖等普通平民的经济生活中。
第三节先秦——从称量货币到铸形货币
真正意义上的钱币是从春秋中期之后开始的。春秋之前,普天之下皆为封国。对大大小小的封国而言,下对上,贡献;上对下,赏赐;平等的诸侯国之间,则为礼尚往来。诸侯国内,只有贵族和家奴或家佣,一切行为皆以贵族的意志展开,以贵族的需要而劳作,按贵族的命令而分配,完全不需要所谓交换中介的货币,也不存在等价交换一说。春秋以后,随着诸侯间倾轧与兼并战争的增多,自由平民阶层逐渐形成,依靠自我劳动为生的自由民,不得不通过商品交换来出售有余、买进不足。市场就是这么形成的,货币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大约在春秋后期,随着集市贸易日趋频繁,为满足人们日常经济活动的需要,相应地具有固定形状和重量的青铜铸币应运而生。应该说,铸形货币是青铜称量货币发展的必然结果,试想,如果每次交换活动都需要用天平去称量交换中介的话,这种买卖是何等的不便。
*早的铸币是铲形货币一钱,后世称“空首布”。它是农耕地区的国家仿照常用农具“钱”而铸造的,具有统一的形状和相对比较固定的重量的交换中介。过去有种说法,认为“空首布”是农具“钱”在经济交换活动使用中逐步退化而来的,*初的交换中介就是实用的农具“钱”。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根据现有考古发现,至迟春秋中期巳较大规模铸造“空首布”,如果在其之前还有一个实用农具的逐渐使用退化期的话,这个年代该上推到什么时候,至少春秋初期,而那个时候平民的买卖交换能用得起那么大的青铜块(农具钱)吗?事实上,历年来的出土实物中,也没有发现“空首布”之前逐步退化的农具钱与空首布同出的现象,如果真要存在的话,必定难免,就像唐宋时期的钱币窖藏中经常可见汉代的五铢钱那样。
差不多与此同时或稍后,渔猎地区铸造了仿形于刀削的刀币。大约至战国中期后,韩、赵、魏、秦及燕、齐等国铸造了方便流通的圜钱(圆孔、方孔),而楚国则铸行青铜小疙瘩一蚁鼻钱(鬼脸钱)。这些应该说无所谓仿形于何物了,因为到战国中期,频繁的集市交易和民间买卖应该使人们懂得铸造什么样的钱币便于流通和使用。过去,人们认为圜钱源自纺轮或玉璧,蚁鼻钱源自铜仿贝,这些说法都过于牵强。因为许多地方事实上圜钱和布币、刀币同时使用,而秦国则圆孔的圜钱和方孔的半两同时使用。秦钱纪重,三晋地区还有各类纪重的訢布,这些都说明青铜铸币与青铜称量货币的渊源关系,而非以往人们所认为的青铜铸币源于青铜农具和工具的蜕变。至于蚁鼻钱与铜仿贝,就更说不上它们有何渊源关系了,因为一方面客观上两者形态差别很大(图1-5),更主要的是,铸行蚁鼻钱的楚国至今未有铜仿贝出土,更没有发现铜仿贝与蚁鼻钱同出,谈何渊源关系?
第四节汉唐——从两铢货币到宝文钱
1、“半两”钱
半两钱起于战国秦,是秦国铸造的纪重货币。秦统一了六国,半两钱得以全面推行。汉承秦制,继续铸行半两钱,直至武帝铸行五铢钱而止(图1-6)。
2、“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推行的五铢钱,是中国古代铸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宣告了早巳偏离了名义分量“半两”(12铢,12×0.67=8克)的半两钱的终结。半两钱起自战国秦,经历秦朝、汉初的不断减重,早巳偏离了其的纪重半两,轻的甚至有不足2克重者。不仅如此,由于半两钱没有边郭,不法分子磨钱盗铜之事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国计民生。于是,至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果断地进行了币制改革,铸行了边郭周整的五铢钱(图1-7)。由此,五铢钱在中国通行了700余年,直至唐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