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银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走在前列,通过对比可以收获经验与教训,才能摸清自己银行对外开放改走的路。
著作共包含六章,其中第一章概括性地介绍写作的国内外背景、前人研究成果、篇章结构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论述日本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原因、历史进程和效应;第四章是著作的核心部分,详细进行了中日银行业对外开放在风险调控、经营管理、利率完全市场化方面的比较;第五章则进一步从监管、汇率、货币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比较;第六章作为主旨部分,结合日本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论证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未来取向。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银行的国际开放是一个时代的突 出现象和发展潮流。贸易和服务国际化推动的金融资本国际化、风险的繁 殖和防控的复杂性、银行体制差异带来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诸多困难,以 及主观意识与客观挑战的冲突等,均能体现银行业所面临的全球性多变潮 流。在这个潮流中,有些国家的银行业开放是主动的,例如美国和欧洲; 有些则是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迫的,例如中国和日本。不管怎样,它 们都要汇聚到这样的大潮流中。
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要追溯至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因为 正是此期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敲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 钟声,相伴而来的是银行业对外开放新纪元的开始。最初的银行业开放情 景主要体现为外资银行的“引进来”,例如 1979 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中国 设立办事处,其后外资银行分别以其他各种形式出现在中国金融市场上, 包括分行、子公司等。a 尤其是 2006 年 12 月 11 日后,由于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WTO)过渡期的结束,引致外资银行的法人化,包括直接形成和转 型所致等,使中外资银行同台竞争气氛日渐趋浓。同时,中资银行“走出 去”的步伐亦呈稳健趋势,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 别在海外建立子行之后,2011 年 11 月 9 日交通银行在英国设立子行,从 而形成内外交融的资本竞争格局。
然而,中国银行业 40 余年的对外开放,累积和面临的诸多问题亦不 容忽视。从公司治理结构到内部控制机制、从自身分业经营与监管为主到 世界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的变化、从衍生工具的缺乏到国际市场竞争力的
降低、从国际金融风险的频发到自身应对策略的有待完善等,无不显示对 外开放进程的博弈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逐步深入,如何适应国内、国际经 济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对此既要总结自己的历史经 验,也要借鉴别人的教训。日本的开放路径选择及其经验教训,就是值 得重视的典型例证,因为日本经由“道奇计划”“金融自由化”“广场协 议”“金融大爆炸”和“金融再生”等一系列步骤,建构了日本银行业对 外开放被动而独特的、与经济增长呈波浪式前进的情形。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选择中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比较,旨在挖掘二者 的运作规律和优劣特征,通过比较研究获得中国的启示借鉴,为推进下一 步改革开放提供参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银行业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层含义,前者主 要是将外资银行引至东道国,实行“引资、引智、引制、引技”并举,a 通 过本外资银行同台竞争,打破原有不适应市场经济、外向经济的壁垒,构 建新型而具活力的银行体系;后者则表现为将本国的银行服务业推至目标 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经济与银行更广范围的竞争与合作,使本国银行业 服务水平、获利能力、防排风险等获得显著的改进。而银行业对外开放一 直是理论界与实业界的专家、学者探讨与争论的焦点,从而形成了此方面 的诸多经典文献。本书主要涉及中日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论述两个典型经 济体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开放的成败经验与教训,旨在推进中国银行业对 外开放进一步顺利、高效地前行。
尽管中国银行业自新中国成立后始终以一种“全能型”的姿态屹立,
促进了产、供、销流通,根据经济社会对资金融通的相应需求,为当时的 计划体制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当时的经济发展水 平相对低下,分分合合的银行体系“造就”了银行与经济的匹配度,即使 存在特有的银行分工体系也无法进一步促进计划体制下的经济发展。
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的中国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银行业的恢复
与重建,开展了银行业新旧时代的更迭。1984 年 1 月 1 日,中国工商银 行的组建与运营,宣告二元银行体系取代一元体系,建构银行支撑经济新 的基础,意味着中国银行业改革正式起航、见效。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 前相继成立的 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 家政策性银行,不仅为四大国有 专业银行向商业化转型提供公司治理、风险调控、内控机制等方面的经验 借鉴,重要的是中国银行业体系趋于多元化。借助国家注资、不良资产剥 离,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股改成功,并于 2007
年 9 月前相继上市融资;中国农业银行经过多年的筹备,亦于 2010 年 7 月在沪港上市。
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外资银行相继撤出中国,形成 1978 年以 前银行业对外开放受到遏制的局面。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的银 行业重新焕发生机,从 1979 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第一家外国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以及 1982 年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 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的设立,a 由此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 场的序幕。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外向型发展,中国引入外资银行的步 伐逐步加快,尤其是在中国加入 WTO 后,外资银行在中国营业性分支机 构的逐步增多,加快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节奏,提升了中外资银行竞争 的速度、质量,对于目前中国外汇、技术、管理、人才等模式的更新起到 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中国银行业进入国际银行业环境也是与日俱增, 呈现出资本参股、并购、兼并国外银行的现象,显示出中国银行业稳固、加大国际银行业竞争与合作的信心与决心。例如,1979 年 6 月中国银行在 卢森堡设立首个改革开放后的海外分行,之后陆续在纽约、东京、香港等 地开设分行和合资经营。
针对中国银行业的这一变革历程而展开研究的重要文献有:刘明康
(2009)等详细论述了银行业与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同步进程。刘诗平
(2009)谈到“大一统”到二元银行体系的形成、信托投资公司的对外开 放、中国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地位及引进其贷款、 外资银行“引进来”及 1983 年 2 月首个外资金融机构法规颁布、1989 年 招商银行为首家办理离岸业务的试点银行,最后对中国银行业“引进来” 和“走出去”进行了全球环境下的解析。
李变花(2009)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行这样的描述:首先通过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测度模型,表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决定中 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其次强调中国银行业的国 有性质及宏观经济走势,注定内源性危机概率较小,但国际游资冲击显现 要对资本项目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防止外部影响形成金融危机;随后对美 国、英国、日本三国的金融监管进行了对比,表明了中国金融监管的特殊 性和非均衡性。
张红(2009)通过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阐明 加入 WTO 后的中国银行业应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国 际竞争力的银行体系,以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姜学军、刘丽巍和范南
(2005)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内涵、背景、衡量等角度出发,对银行业对 外开放进程中风险存在进行了论述,并通过一系列方法谈及要健全风险监 控体系,以应对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的国际竞争。
魏本华、李德和景学成(2010)主要介绍金融的改革开放历程以及中 国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结合中国加入 WTO 提出了中资银行业走出去的 相关策略。沈悦和王小霞(2010)着重就金融自由化的体系和安全机制做 了阐述,这也为之后进行中日银行业的经营体制比较打下了铺垫。李志辉
前 言 ……………………………………………………………………… 1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3
第三节 结构与方法 ………………………………………………… 7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点 ……………………………………………… 9
第二章 日本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11
第一节 制度变革的开放 ……………………………………………12
一、“道奇计划” …………………………………………………13
二、“广场协议” …………………………………………………19
第二节 经营主体的开放 ……………………………………………21
一、“走出去”式的开放 …………………………………………22
二、“引进来”式的开放 …………………………………………24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同 ……………………………26
第三节 货币的开放 …………………………………………………28
一、日元国际化 …………………………………………………29
二、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 ………………………………………31 本章小结 ………………………………………………………………35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37
第一节 “扬帆之源” …………………………………………………38
一、“环境文化”的促升 …………………………………………38
二、“三驾马车”的驱动 …………………………………………42
三、“金融脱媒”的导引 …………………………………………44
四、加入“WTO”的联动 ………………………………………46
第二节 演进历程 ……………………………………………………49 一、“引进来”稳步开展 …………………………………………49
二、“走出去”步伐加速 …………………………………………54
三、开放与监管并重 ……………………………………………57
第三节 开放效应 ……………………………………………………59 一、显著的积极成效 ……………………………………………60
二、凸显的主要考验 ……………………………………………66
三、对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政策的评价 ………………………68
本章小结 ………………………………………………………………75
第四章 中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比较 ……………………………………77
第一节 风险调控策略 ………………………………………………78
一、中日银行业的风险形势 ……………………………………78
二、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80
三、风险调控策略分析 …………………………………………83
四、中国银行业风险调控的未来取向 …………………………87 第二节 经营管理体制 ………………………………………………91
一、公司治理结构 ………………………………………………91
二、业态模式的战略效应 ………………………………………94
三、问题因子探究 ………………………………………………97
第三节 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均衡效应 ………………………………98
一、利率市场化演进的路径分析 ………………………………98
二、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原因探讨 …………………………… 103
三、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效果论证 …………………………… 107
四、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均衡效应研析 ………………… 112
本章小结 …………………………………………………………… 118
第五章 中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比较 ………………………… 119
第一节 监管体制 ………………………………………………… 120
一、监管之因:创新驱动 …………………………………… 121
二、监管之旅:内外交融 …………………………………… 123
三、监管之果:和谐发展 …………………………………… 127
四、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监管策略 ……………………… 133 第二节 汇率体制 ………………………………………………… 141
一、日元汇率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分析 ……………… 142
二、汇率波动对中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影响 ……………… 146
三、人民币汇率的中美博弈与调控策略 …………………… 150 第三节 货币国际化 ……………………………………………… 153
一、货币国际化演进的路径分析 …………………………… 154
二、货币国际化的原因探究 ………………………………… 157
三、货币国际化的效果论证 ………………………………… 159
四、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辩证思考 ………………………… 163
第四节 基本经验和教训 ………………………………………… 165
一、对外开放的目标定位 …………………………………… 165
二、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顺序和速度 ………………………… 165
本章小结 …………………………………………………………… 168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未来取向 …………………………… 169 第一节 制度金融学视角的评价 ………………………………… 170
第二节 日本银行业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启示 …………………… 172
一、正确看待开放资本的经济效应 ………………………… 172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辩证思考 …………………………… 173
三、宏观调控与金融自由化要泾渭分明 …………………… 173
四、前瞻性地化解不良资产应成为时代主流 ……………… 174
参考文献 …………………………………………………………………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