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617977
  • 作      者:
    作者:宋佩玉|责编:陈占宏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宋佩玉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钱币学会理事、河北师范大学燕赵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兼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人事部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2007年、2013年两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出版资助,2015年,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2016年,论著《近代上海外汇市场研究(1843-1949)》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17年,论著《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1847-1949)》获得第五届金融图书“金羊奖”。目前已独立出版著作3部,编著2部,参编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中国的外资银行是指以完全或部分外国资本在中国境内经营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一般意义的外资银行和中外合办银行。外资银行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的复杂而重要的地位,引发若干关于外资银行的经济作用、政治作用等问

题的探讨。

本书即尝试将历史资料与金融理论相结合,以银行相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探讨外资银行作为新式现代金融机构,其功效若何?其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角色若何?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发展、演变,在研究思路上,本书力图摆脱单纯就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的旧模式,阐释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楔入、发展、衰亡的整体过程,并通过与华资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的动态比较,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在华兴衰的整体状况。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金融风潮中外资银行的遭际

    1860年至1864年间,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渐增加,长江沿岸各口,如南京、镇江、汉口、九江,外商可自由通商,北方沿海各口,如牛庄、天津、芝罘等也逐渐对外开放,中西贸易进入快速扩张时期。

    在国际贸易不断拓展的同时,上海等地的棉花和地产投机值得关注。首先,从国际背景而言,1863—1864年间,美国内战,产棉区黑奴大量逃亡,英国棉织厂断绝了棉花供应,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棉业恐慌,棉纺织业资本家“不得不向别处找寻新的供给”,由此,印度孟买的棉花价格暴涨,英国资本迅速投入英印银行和与棉业相关的贸易投机之上。棉业投机热潮亦传导至上海,外国商人认为“扬子江流域,天气既是和暖,土壤又极肥沃,实是一个极好的植棉区域,因此鼓励这些地方的乡下人种植棉花,并替乡下人垫付种植的本钱。”一时之间,“沿长江各地已经是一片棉田,极目无际,而且收获的成绩很为良好”。其次,从国内背景观之,60年代初期,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丛集沪城”,大量涌入的难民需要安身之地,“地产交易便立刻异常发达,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中国的商埠虽然没有像孟买那样陷入狂热的棉业繁荣所造成的无节制的情况”,但是,棉花与地产的双重投机还是招致大量因投机而新成立的外资银行的涌入。

    1860年代初期,4家资本较少、规模不大的英印银行进入上海,随即在其他通商口岸亦展开活动。按照它们进入的先后顺序,分别是1861年9月13日进入上海的汇川银行(Central Bank of Western India,成立于1860年),总行设在孟买,同年设分行于香港,随即侵入宁波、汉口、九江。利生银行(Bank of Hindustan,China & Japan,Ltd.,成立于1862年),总行设在伦敦,1864年2月1日进入上海,在香港设立分行,并在汉口、宁波、九江设立代理机构。利华银行(Asiatic Banking Corporation,该行为特许银行),亦称利彰银行,总行设在伦敦,1864年8月6日进入上海,在香港设有分行。利升银行(Bank of India,成立于1828年),总行设在孟买,1864年12月6日进入上海,同年在广州、香港设立分行。

    四家英印小银行和此前已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利用投机的繁荣,迅速增加资本。可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伦敦和孟买金融市场的危机迅速扩散到中国,投机银行的不稳固性立时显现。1866年4月,伦敦两家开业不久的股份银行,即股份贴现公司(JointStockDiscount Company)和伯纳特银行公司(Burneds Banking Company)倒闭,金融海啸即将到来。5月10日,一家最殷实的银号,其势力和信用可以与“英格兰银行相比较”的奥弗伦格尼公司(Overend, Gurney and Co.)以负债1000多万镑的债务而停止支付,这次倒闭事件“引起全英国信用体系的崩溃”。5月9日到16日间,英格兰银行金属储备减少至不到100万镑,准备金减少400多万镑。危机具有传导性,继该公司倒闭之后,几家银行和贴现公司在其牵连之下亦随之关门。

由于通信的迟滞,一个多月后的1866年7月,上海、香港出现了开埠以来最大的金融恐慌,汇川、利华、利生、利升先后停闭。不仅如此,在通商口岸开办日久,且已颇具声色的其他银行亦遭到沉重打击。5月15日,汇隆银行总行止付,东方所有分行停业。1866年6月6日,阿加剌银行停业,这对香港金融市场打击颇大,因为该行在港有大量纸币流通。而幸存下来的银行受到的影响则轻重不一,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因两家大商号的欺诈行为而受到牵连,香港分行也因殖民地最有盛名的一家商号的欺诈而有所损失。

    1866年爆发在上海、香港等地的金融风潮,导源于美国内战所引起的棉花危机,在外资银行所进行的地产投机中走向狂热,最终因伦敦金融市场上的危机,牵连多家银行停闭,过度投机的在华分行亦不能幸免。风潮过后,仍在中国立足的外资银行仅剩5家,它们是丽如、有利、麦加利、法兰西银行,以及在金融风潮中逆势而起的汇丰银行。

……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1

一、 研究现状1

二、 研究范围13

三、 征引资料14

四、 研究思路17

第一章近代中国外资银行的历史变迁与区位选择(上)20

第一节外资银行在华初设时期(1845—1890)20

一、 外资银行的进入21

二、 金融风潮中外资银行的遭际24

三、 外资银行的拓展28

第二节外资银行在华扩张时期(1890—1925)37

一、 英资银行的变化37

二、 德资银行的嬗替41

三、 日资银行的崛起44

四、 俄资银行的设立55

五、 法资银行的更迭59

六、 美资银行的进入63

七、 荷兰银行的初设68

八、 比资银行的组设70

九、 其他外资银行的消长71

第二章近代中国外资银行的历史变迁与区位选择(下)82

第一节外资银行在华停滞时期(1925—1937)82

一、 英资银行的变动82

二、 美资银行的变动85

三、 日资银行的变动88

四、 其他外资银行的变动92

第二节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在华外资银行的变动(1937—1945)101

一、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期外资银行的消长(1937—1941)101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资银行格局的变化(1941—1945)113

第三节外资银行在华衰退时期(1945—1949)120

一、 华资金融机构对日德银行的接管121

二、 美资银行的扩展123

三、 英资银行的衰落126

四、 其他外资银行的停滞129

小结132

第三章近代中国外资银行的组织依据、形式与运行机制134

第一节近代中国外资银行组织依据、形式134

一、 英国在华银行组织依据、形式135

二、 法国在华银行组织依据、形式140

三、 日本在华银行组织依据、形式143

四、 美国在华银行组织依据、形式149

五、 其他国家在华银行依据、形式153

六、 中外合办银行组织依据、形式159

第二节近代中国外资银行运作机制166

一、 洋账房(写字间)的运作167

二、 华账房(买办间)的运作178

小结192

第四章近代中国外资银行一般业务经营状况194

第一节存款业务195

一、 存款业务的兴起195

二、 存款业务的拓展198

三、 存款业务的增长202

四、 战时存款业务的变化203

五、 战后存款业务的萎缩206

第二节钞票的发行与流通209

一、 早期发钞业务209

二、 钞票发行的扩张212

三、 发钞权的取缔222

四、 战时外钞的流通224

五、 战后外钞的流通228

第三节放款业务229

一、 放款业务的兴起230

二、 放款业务的拓展233

三、 放款业务的扩张235

四、 战时放款业务的萎缩237

五、 战后放款业务的停顿239

第四节外汇业务242

一、 外汇业务的兴起242

二、 外汇业务的繁荣245

三、 外汇业务的变化248

四、 战时外汇业务的进展249

五、 战后外汇业务的萎缩253

小结255

第五章近代外资银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以外债为中心的考察257

第一节外资银行与中国政府的初步接触(1862—1894)258

第二节清末外资银行对中国外债的操控(1894—1912)267

一、 财政借款与赔款解付268

二、 铁路借款271

三、 工矿企业借款277

第三节北京政府时期外资银行外债的续增(1912—1927)286

一、 各国债款的变化287

二、 外资银行所借外债的特点290

第四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资银行外债的锐减

(1927—1949)314

小结319

第六章合作与竞争: 近代中国中外金融机构的关系321

第一节外资银行与华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321

一、 外资银行与钱庄的柔性博弈322

二、 外资银行与华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336

第二节外资银行相互之间的关系350

一、 银行团的内外矛盾350

二、 外资银行公会的组建359

小结373

结语正负效应——外资银行对近代中国的若干影响376

一、 正效应377

二、 负效应387

附录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概况表(1845—1949)394

参考文献406

一、 中文部分406

二、 外文部分436

后记44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