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009391
  • 作      者:
    作者:尹优平|责编:张铁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尹优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金融监管、区域金融协调、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及数字金融等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先后出版《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基于行为金融监管的视角》等多部专著;主持或参与编写《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金融诚信伴我行》《二元金融与区域金融》《国际银行金典》《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良好经验》等十余部图书。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并获奖。在《金融研究》《统计与精算》《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金融》等国*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六十余篇。

 

先后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五四青年奖章”和“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特别强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这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提升国民金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本书在总结分析国内外金融能力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金融能力概念的由来及其与金融素养、金融教育、金融知识普及的关系,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国际经验、中国实践、战略框架、数字时代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等方面对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作了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站在历史和当下、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展望和策略多个维度和视角,深刻分析并阐述了国民金融能力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策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启示作用。


提升国民金融能力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本书的研究对金融消费者提高自身金融能力、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教育部门普及金融知识大有裨益。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开创性研究国民金融能力发展问题,是践行金融为民的有益尝试,是帮助国民学会金融知识技能致富和理财以及防范风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是落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初心使命的奉献。这一工程必将为现代金融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   郭建伟

 

这是一部填补国内空白的高质量作品。普惠金融的本质是提高全民的金融能力,本书将这一主题分析得全面透彻。本书的受众十分广泛,无论是金融服务供应商,还是金融服务消费者,或是金融服务监管者,都会对本书感兴趣。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贝多广

 

国民金融能力是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殷富于民的重要抓手。阅读本书定会受益良多!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汤烫

 

作者是一位心系金融基础工程建设的有心人。国民金融能力是成熟经济体之间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研究与培养理应成为每位金融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青岛东方数字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吴小平

 

对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研究在中国处于前沿领域,它是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秘书长    刘澄清

 

作者从全球视角介绍国民金融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最佳实践,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Visa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于雪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国民金融能力概述 2

一、金融能力的概念 2

二、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必要性 10

三、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意义 11

第二节 国民金融能力研究综述 13

一、国外研究综述 13

二、国内研究综述 18

三、国民金融能力研究的意义 21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24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24

二、本书的研究框架 26

 

第二章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国际借鉴

第一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国别实践 29

一、英国 29

二、美国 30

三、加拿大 31

第二节 国际金融能力项目介绍 33

一、美国 33

二、加拿大 40

第三节 国际金融能力发展的国际共识 47

一、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47

二、金融能力国家战略 51

第四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一般经验 58

一、制定实施金融能力国家战略 58

二、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59

三、其他形式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61

 

第三章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中国实践

第一节 中国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现状 64

一、中国国民金融能力发展历程 64

二、中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74

第二节 中国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与国际经验的对比 81

一、金融能力国家战略制定方面 81

二、金融能力项目实施方面 82

三、数字技术应用方面 83

第三节 中国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85

一、中国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86

二、中国国民金融能力发展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分析 90

 

第四章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战略框架

第一节 国民金融能力调查 94

一、开展国民金融能力调查的意义 94

二、中国金融素养调查实践——2015年、2017年和2019年 95

三、国民金融能力调查的内容 97

四、国民金融能力调查的操作 99

五、以影响消费者金融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例进行分析 100

六、数字技术对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影响分析 105

第二节 国民金融能力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国际经验 108

一、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整体状况 108

二、金融能力国家战略的国际经验 112

三、案例分析:美国和英国的实践 118

第三节 国民金融能力国家战略的中国实践与探索 126

一、制定金融能力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126

二、金融能力国家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128

第四节 国民金融能力国家战略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32

一、完善组织体系 132

二、推动战略修订和实施 135

三、紧抓重点环节 135

四、评估战略进展 136

 

第五章 数字时代的国民金融能力发展

第一节 数字时代概述 138

一、数字时代特征 138

二、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数字时代发展提速 140

第二节 数字金融与国民金融能力发展 142

一、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数字金融 142

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国民金融能力的挑战 143

三、数字时代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的意义 147

第三节 金融科技与国民金融能力发展 150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特征 150

二、金融科技发展对国民金融能力的挑战 153

三、国民金融能力对金融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162

第四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与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164

一、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与金融机构行为规范 164

二、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与个人金融信息和金融隐私权保护 165

三、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与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 167

第五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 168

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国民金融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 168

二、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70

三、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要更加注重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能力发展 171

第六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与智能金融 172

一、合理借助主动型智能金融教育提升国民金融能力 173

二、充分运用被动型智能金融教育促进国民金融能力发展 174

三、推动国民金融能力与智能金融协调发展 175

 

第六章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展望与策略

第一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基本原则 179

一、坚持政府主导 179

二、符合发展实际 180

三、遵循认知规律 180

四、突出可教时刻 181

五、注重个体差异 181

六、兼顾地区平衡 182

七、注重实践技能 182

第二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目标 183

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183

二、推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184

三、促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185

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186

五、缩小贫富差距,促进财富积累 187

六、促进和保障普惠金融发展 188

第三节 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环境 189

一、政治环境 190

二、经济环境 190

三、金融环境 191

四、监管环境 193

五、人文环境 195

第四节 构建中国特色金融能力发展策略 198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 198

二、坚持金融为民,推动全面覆盖 200

三、坚持统筹协调,倡导多方联动 202

四、坚持科技赋能,善用数字普惠 204

五、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数字鸿沟 206

六、坚持效果导向,实现发展目标 208

七、坚持守正创新,注重以人为本 209

 

参考文献 213

后记 21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