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与中国签署的14个自由贸易协定和1个优惠贸易协定的文本,以及公开的汽车行业和食品行业质量损失的相关案例资料等。本书借鉴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创新地提出了“质量比较优势”,并按照质量要素进行分解,构建了基于质量比较要素的多因素比较优势模型。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变化,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再局限于要素禀赋和相对价格,更多与产品相关的因素诸如技术进步、生态保护、知识产权等都应加入比较优势的考量之中。而这些新的要素,都可以归纳到产品的质量层面,基于质量的比较优势需要得到重视。传统比较优势模型依然可以应用于质量的比较优势中,基于质量比较优势要素的多因素模型是传统比较优势模型的扩展。国际分工方案需要通过对比不同质量要素比较优势带来的福利变化,再根据各国国情以及国家间的博弈来确定。按照质量比较优势来制定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注意避免陷入“质量比较优势陷阱”。质量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有利有弊,各国应以本国国情为主,避免长期陷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局面。本书选取了与汽车行业和食品行业质量损失相关的案例,具体地说明国际贸易与质量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