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洲尾贸易场:汉代以后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变迁与延续的历史见证
0.00     定价 ¥ 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0791094
  • 作      者:
    编者:何守强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展示了洲尾遗址出土的重点文物标本,在对文物标本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论述洲尾贸易场的起止年代、贸易商品、贸易线路、贸易规模及其性质,所用资料为近年考古调查新获得的原始、一手资料,研究上坚持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文物与文献等多方互证的原则。可以说,本书既是全面、系统介绍洲尾遗址的Z新研究成果,也是促进广西北部湾沿海贸易场相关研究与交流的基础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何守强,男,壮族,1982年10月出生,广西田林人,副研究馆员,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防城港市博物馆馆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广西壮学学会理事、何守强边海文化研究工作室领衔人,主要从事防城港历史、民俗和唐宋时期及以后北部湾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等领域研究。独著、主编有《潭蓬运河研究》《防城港传统民居》《防城港水下考古陆地调查研究》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作者亲历的考古调查出发,对北部湾沿岸企沙半岛上的洲尾遗址进行文物、遗迹的考察,通过近700张图片进行多角度呈现,结合自然条件、历史背景、文献资料及周边历史文化遗存等开展综合分析,认为洲尾遗址曾为古代沿海贸易场,见证了汉代以后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与延续。

《第一章  洲尾遗址的调查与发现》,从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发现经过及出土文物等方面对洲尾遗址进行详细介绍,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遗址的遗存情况。这些全新的第一手资料,是本书论述的基础,亦是本书的亮点和价值所在。

《第二章  洲尾贸易场的提出》,从洲尾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金属器以及道路、 码头等遗迹所附着的信息分析出发,结合唐宋时期广西沿海口岸兴起、北部湾沿海地区多个贸易场所陆续出现等历史背景,联系防城港市的潭蓬运河、皇帝沟运河和钦州市的西坑运河组成的唐代北部湾运河体系,皇城坳遗址等周边密切关联遗存,提出“洲尾遗址为古代贸易场遗址”的观点并进行论述。

《第三章  基于现有遗存的相关认识》,围绕洲尾贸易场的存在年代、贸易 商品与贸易线路、贸易场的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观点如下:洲尾贸易场形成于唐末,兴盛于两宋,在南宋至元期间发展到了D峰,明初开始衰落,并于明代中期终止;以洲尾遗址为中心来进行考察,至少有东、西两个方向共四条贸易线路——洲尾经广东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往返线、洲尾经合浦至广西内陆及周边地区往返线、洲尾经潭蓬运河至越南往返线、洲尾经防城江至十万大山及周边内陆往返线;洲尾贸易场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双重性质……这些观点立足于新出土、新发现的文物及遗迹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且部分内容为首次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洲尾确实鲜为人知。即便是土生土长的防城 港人,谈及本土的历史遗址,几乎也没有人会联想到洲尾。20世纪90年代以后, 虽然不时有洲尾出土了文物的传闻,但消息总是在飘忽不定与若隐若现中很快沉 寂。在 2007—2011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也没有收到相关线索信息,与之“失之交臂”。而后,随着防城港市博物馆接待上级单位文博专家,特别是陶瓷领域文博专家调研活动的增多,洲尾遗址逐步走进我们的视线范围。起初,由于洲尾遗址地表散布着较为丰富的陶瓷器残片和形似匣钵的陶钵,有专家提出了该遗址可能是陶瓷窑场的观点,但一直没有发现更多与窑址直接相关的遗迹。

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更名组建为国家文物局考古 研究中心,下同)和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完成了防城港局部海域的考古调 查之后,委托防城港市博物馆开展沿海岸线的考古调查,由此拉开了人们重新认 识包括洲尾在内的防城港沿海区域诸多遗址的序幕。虽然笔者早在2011年就曾到 过洲尾附近的沙港村征集洲尾出土文物,但直到2016年6月,才在组织开展考古 调查活动时首次真正接触洲尾遗址,并于2017年1月进行了复查。由笔者主编的《防城港水下考古陆地调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一书,对洲尾遗址的调查情况、初步认识进行了记录与论述,这是有关洲尾遗址的最早学术研究成果。

随着防城港市博物馆考古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特别是出土文物的日渐增多,洲尾遗址逐渐受到区内外专家的关注。熊昭明先生、韦莉果女士在《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出版)一书中对洲尾出土的部分越南青 瓷器进行了简要介绍;笔者在 2020 年发表的《古代防城港地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 参与——基于文物古迹的考察》(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博物馆文集》第 十四辑)、《广西防城港沿海近年考古调查新发现》(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水下考古》第二辑)等文中也提到了洲尾遗址。然而,相关研究仍属单薄,缺乏专门而全面 的介绍。基于此,笔者在组织人员开展洲尾遗址遗迹清理和出土文物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 2019 年洲尾遗址考古调查座谈会上来自北京、福建、浙江、广西等地专家做 出的“洲尾遗址是一个重要港口和贸易点遗址”的初步结论,结合洲尾遗址出土 的丰富外销瓷器、钱币、码头和其他建筑遗迹等贸易相关信息,特别是 2020 年经 考古调查确认的流经洲尾遗址和皇城坳遗址且沟通两端海湾的皇帝沟运河为唐代 运河等系列新发现,以及对洲尾周边相关遗址进行综合考察,在贸易场所、管理 机构、贸易线路等信息日益明朗,相关物证更为充分的情况下,根据现有地名进 一步提出“洲尾贸易场”的概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形成于唐末,鼎盛于宋元, 终止于明中期,集跨区域、跨国贸易性质于一体的贸易场:延伸入海的整个半岛 为洲尾贸易场的分布范围,其核心贸易区域在今洲尾遗址虾塘附近约 4.5 万平方 米的平地上;业内已确定的南宋官方机构性质的皇城坳遗址为彼时洲尾贸易场的 管理机构所在;开通于唐代的皇帝沟运河是贸易场所与管理机构之间的水上通道, 其与潭蓬运河、西坑运河等共同构成改善北部湾海域通航条件的运河体系;等等。 由此形成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洲尾遗址的调查与发现》,从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发现经过及 出土文物等方面对洲尾遗址进行详细介绍,特别是选取了 170 多件文物进行重点 介绍,通过实物图和线图进行多角度呈现,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示遗址的遗存情况。 这些全新的第一手资料,是本书论述的基础,在笔者看来,亦是本书的亮点和价 值所在。需要说明的是,部分文物照片上的编号为采集时候所作标记,后经系统 整理,编号有所变动,以正文及图片说明的编号为准。

《第二章  洲尾贸易场的提出》,从洲尾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金属器以及道路、 码头等遗迹所附着的信息分析出发,结合唐宋时期广西沿海口岸兴起、北部湾沿 海地区多个贸易场所陆续出现等历史背景,联系防城港市的潭蓬运河、皇帝沟运 河和钦州市的西坑运河组成的唐代北部湾运河体系,皇城坳遗址等周边密切关联 遗存,提出“洲尾遗址为古代贸易场遗址”的观点并进行论述。

《第三章  基于现有遗存的相关认识》,围绕洲尾贸易场的存在年代、贸易 商品与贸易线路、贸易场的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观点如下:洲尾贸易场 形成于唐末,兴盛于两宋,在南宋至元期间发展到了顶峰,明初开始衰落,并于 明代中期终止;以洲尾遗址为中心来进行考察,至少有东、西两个方向共四条贸 易线路——洲尾经广东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往返线、洲尾经合浦至广西内陆及周 边地区往返线、洲尾经潭蓬运河至越南往返线、洲尾经防城江至十万大山及周边 内陆往返线;洲尾贸易场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双重性质……这些观点立足于 新出土、新发现的文物及遗迹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且部分内容为首次阐述。

本书以洲尾遗址、遗迹及新发现的文物为依据,注重对个体文物进行微观观 察,结合其出土环境、历史背景等更大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坚持微观与宏观、 个体与整体、实物与文献等多方互证,提出了洲尾贸易场的概念,并依据出土文 物和遗址、遗迹描述还原了贸易场的可能面貌。所运用的材料来源可靠,绝大多 数为第一手材料。在开展实证分析中,将洲尾遗址与潭蓬运河、皇帝沟运河、皇 城坳遗址等防城港市现存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相关联,进行综合分析, 揭示其间的联系与互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