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ABM的三大优点展开,即异质性、动态,以及主体之间的互动,显示出ABM洞宏通微的优越性。本书在结构框架上,既提供了统一的演绎思路,也在各个章节的布局上遵循相同的逻辑框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本书的每一章都与当前重要的经济政策相关,如失业、汇率、环境问题等。每一章开篇都会简要总结相关经济理论,为接下来的建模提供相关的方法论依据,接下来,将一步步展示如何设计和创建模型,以印证经济政策和社会模式,最后用伪代码描述模型,使读者能够用本书选择的语言开发程序。此外,本书还提供了拓展内容,通过逐步放松对模型的限制来提高建模难度,便于读者深度思考模型与现实世界政策的联系,提高本书的现实应用意义。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社会政策制定者等,还适用于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
ABM源于非线性动力学和人工智能研究,因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而得到促进。主体基模型乃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创建了异质主体的人工世界,可以探究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其他因素(如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它们如何汇总形成那些在现实世界中出现的模式。这种程序创建的主体承载了不同特征,并且知道在不同环境下可以做什么。早期的作品,如Epstein和Axtell(1996)的“糖域”(sugerscape)模型,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潜在威力;Squazzoni(2010)刻画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通常,一个主体(agent)代表一个人,但如我们即将说明的,它也可以代表一个家庭,一间公司,甚至一个国家。主体的异质性是一个关键的特征:每个主体都可以拥有一套独有的特征和行为规则(Epstein,2006,第51页)。主体分布在建模者设想的空间中,这空间可以是具体景观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网络,或者是更为抽象的“空间”(Epstein,2006,第52页)。主体可以随机分布在整个空间,也可根据其他原则分布。空间通常是二维的,可以有界或连续。
行为规则规定了主体如何与其邻居或局部场景展开互动。建模者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来源,从国家统计数据到小型的人类学研究信息,来探索潜在的机制。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标准的经济理论,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理论,比如那些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然后,可以用计算机模型生成潜在的未来情景,以便研究经济政策的后果。ABM可以检验从不同来源提炼的假设之有效性,以确定它们是否能生成所观察到的模式。
1 主体基建模何以对经济学家有用
1.1 引言
1.2 经济建模简史
1.3 什么是ABM?
1.4 本书的三个主题
1.5 章节详情
参考文献
2 主体基建模初步
2.1 引言
2.2 简单市场:基本模型
2.3 基本框架
2.4 增强的基本模型:加入价格
2.5 增强的模型:选择摊贩
2.6 最终增强版:更具经济理性的主体
2.7 运行实验
2.8 讨论
附录2.A 示例模型:完整版
参考文献
3 异质的需求
3.1 引言
3.2 基本的消费者需求理论建模
3.3 实用性需求建模
3.4 讨论
附录3.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4 社交需求
4.1 引言
4.2 社会网络
4.3 阈值模型
4.4 创新产品的采用
4.5 案例研究:英国家庭对于固定电话的采用
4.6 讨论
附录4.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5 换货交易的好处
5.1 引言
5.2 一对一换货交易
5.3 红十字包裹问题
5.4 讨论
附录5.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6 市场
6.1 引言
6.2 古诺-纳什模型
6.3 市场模型
6.4 数字世界模型
6.5 讨论
附录 6.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7 劳动市场
7.1 引言
7.2 一个简单的劳动市场模型
7.3 讨论
附录 7.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8 国际贸易
8.1 引言
8.2 模型
8.3 讨论
附录8.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9 银行业
9.1 引言
9.2 银行业模型
9.3 讨论
附录 9.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10 公地悲剧
10.1 引言
10.2 模型
10.3 讨论
附录 10.A 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11 总结和结论
11.1 引言
11.2 模型
11.3 优秀模型之源
11.4 ABM的长处与短处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和资源
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