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流区位理论与实证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7815
  • 作      者:
    作者:李国旗|责编:朱小刚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物流区位作为物流企业、物流设施集聚的场所和空间位置及其与外部的空间联系和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是认识物流活动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的基础。本书旨在揭示物流区位形成与演化的一般规律、物流区位类型差异及空间联系,总结物流区位理论的基本模型,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典型区位特征、物流空间行为与区位政策问题,丰富物流区位的理论与实证,为物流企业区位选择以及各级政府物流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可供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物流区位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涉及布局和经营两个方面(张文忠,2000),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理论,区位论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横跨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体系,成为公认的两门学科的主要互通桥梁(杨吾扬,1992)。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区位具有动态性、分异性和复杂多样性等特点,物流区位理论旨在探究物流活动空间选择行为、空间布局和演化规律与特征,为物流区域划分、物流企业选址和物流设施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物流业集约高效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的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复合型产业,物流区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在充分考虑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物流企业和物流节点的特征及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地理、经济、交通、管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
  1.1 与物流学的关系
  物流学属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重属性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张锦,2009),物流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流系统,包括原材料供应与采购、生产、销售、废弃和回收物流系统。物流学研究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通直至消费的供应链全过程中物的时间和空间转移的规律。从“流”的角度看,物流系统关注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和流效七大要素(何明珂,2004)。在“物的流动论”基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提出了“综合物流论”、“大物流科技论”、“大物流工程论”、“大物流产业论”、“物流要素论”和“物流性质论”。其中,“物流要素论”认为,自然界、社会界和经济界的物流都是由物质、流动、主体、地域和时间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中物质是核心要素(徐寿波,2007)。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流空间理论(曼纽尔卡斯特,2009),将“流”与“网络”作为空间的基本要素,成为认识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理论,也体现了物流成为衡量城市空间形成、发展与演化的要素之一,是认识城市空间的重要表征指标。
  从物流学的角度看,物流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流动特征,地域空间是物流活动的核心要素,深入认识和揭示物流活动的空间规律,有助于认识物流的“流动”规律。因此,物流区位理论属于物流学的核心、支柱和基础,既属于物流学的基本核心,又涉及物流学的基本原理,也构成了物流学的理论基础。
  1.2 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化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傅伯杰,2017)。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的关系。因此,地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研究空间上不同地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刘艳芳等,2018),空间的本质就是区位,区位选择、形成、演化的规律与特征的认识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形成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交通区位等一系列经典模型和理论,推动了地理学原理与方法的发展。
  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和集群化等共同推动下,物流活动成为当前经济活动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对象,且物流业的效率和效益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从学科分支的角度来看,物流地理研究*早被作为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学科分支的交通运输地理(transportation geography)的研究范畴,重点关注货流的生成、增长、分布与交流规律(张文尝等,1992),有学者提出构建货流地理学,以深入认识国际、国内、区内、区外货流形成的条件和特点,为合理组织货物运输、促进生产合理布局等提供依据(杨克忠,1995)。物流活动与商业贸易联系密切,且城市是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和物流设施布局的重点,因此物流地理研究也成为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等,2012)。
  在全球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过程中,以物流园区、物流枢纽、物流总部、配送中心、转运中心等为代表的专业化物流设施快速兴起,物流网络的动态性加快,物流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出大量全新的物流业务,突破了交通、商业地理研究范畴,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这些独*的物流景观。因此,物流地理学(logistics geography)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兴起并成为研究的热点。物流地理学侧重研究物流系统在经济活动地域空间组织中的作用、物流需求的生成与演化的经济地理基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与物流组织网络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物流空间规划与组织。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物流活动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空间差异性,且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深入认识物流空间格局及地域差异,既有利于揭示物流需求的生成与演化规律,也能指导物流空间组织与规划。因此,物流区位理论属于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
  1.3 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以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实证科学,研究的是经济事物的运行机制和法则性。区位论研究的主体是经济空间,早期的经济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时间而非空间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19世纪末开始,经济学家对区位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多,并形成了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等一系列理论。瑞典国际贸易学者贝蒂尔奥林曾在其著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中指出,“区位论比国际贸易理论具有更广的研究范围,国际贸易理论不过是一般区位理论的一部分”(贝蒂尔奥林,2001)。从区位论发展轨迹看,它始终是追随经济学的,经济学的每一次理论革命都推动了区位论的发展(张文忠,2000)。其次,区位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并成为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物流产业规模的壮大与市场的不断成熟,出现了物流成本分析、物流市场供需分析以及物流投资、经营与决策的经济学分析等问题,物流经济学逐步形成,其重点研究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组织形态演化规律和物流产业增长等问题(舒辉,2019)。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物流系统本质上属于投入产出系统,物流设施的区位选择是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影响物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运行价格;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对物流产业的组织形态演化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等有重要影响。通过准确认识物流区位选择的基本规律与模式,能有效提高物流系统的产出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流市场绩效。因此,物流区位理论属于物流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性、原理性问题,对推动物流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4 物流区位研究的核心概念
  在物流区位研究过程中,围绕区位形成、演化与发展的基本脉络,重点研究物流区位位置及影响机制、动态变化过程及一般规律、区位效应及空间调控等基本问题,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类型、区位行为、区位模式(形成、演化、重构)、区位共用、区位冲突、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区位效应、区位政策、区位重构,以及空间(城市、区域、全球)、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依赖、空间冲突、空间组织、尺度、空间级联体系、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效应等,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区位概念是物流区位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企业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等区位主体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区位类型,并呈现出区位共用、区位冲突等特定物流景观和空间形态;在区位主体的行为博弈过程中,不同类型物流区位呈现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区位选择模式,区位因子的类型和重要程度变化是区位形成、演化和重构的决定性因素;在区位因子和区位条件的耦合作用下,物流区位呈现出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规模效应和关联效应。
  物流空间是不同类型的物流区位累积的结果,并在不同尺度下形成特定的空间格局及空间结构,不同类型的物流空间结构在空间依赖和空间冲突等一系列空间建构行动及其空间关联关系中,形成典型的空间级联体系。在物流区位重构和空间的相互作用下,物流空间呈现出时空压缩效应、环境效应等。
  1.5 物流区位研究的基本方法
  物流区位研究主要遵循理论与实证研究、传统数据与新兴数据相结合的思路,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物流空间实证研究、定性推理与定量演算相结合等手段,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1.物流空间实证研究
  本书重点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以及成都等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系统收集经济、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并依托大数据时代下在线地图的信息采集技术,获取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的互联网接入点(point of internet,POI)数据等信息。利用GIS等方法,按照类型、服务对象、经纬度坐标和道路路网等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空间数据库,形成统一的规范框架和研究平台,便于数据的可视化以及实证对象间的可对比。
  2.定性推理与定量演算
  考虑到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产业统计、工商注册及税目设立等方面未明确物流业类别,现有国家标准对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分类过于笼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构建符合中国物流发展实际的物流区位分类体系。对物流节点和物流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累计分析、核密度计算、缓冲区分析等手段,揭示区位选择的宏观分布规律,结合定性推理总结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和模型。
  3.跨学科交叉研究
  区位论涉及经济学、地理学、物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将区位与空间分析方法、物流系统规划及优化方法、系统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物流设施载体和物流组织主体开展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区位选择行为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物流区位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1.1 与物流学的关系 1
1.2 与地理学的关系 2
1.3 与经济学的关系 3
1.4 物流区位研究的核心概念 3
1.5 物流区位研究的基本方法 4
参考文献 5
第2章 物流区位相关理论发展 7
2.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7
2.2 交通区位论 8
2.2.1 交通枢纽场站 9
2.2.2 运输通道与交通走廊 10
2.3 物流节点布局理论 10
2.4 物流集群理论 14
2.5 经济学相关理论 15
2.5.1 资产专用性理论 15
2.5.2 交易成本理论 16
2.5.3 资源基础理论 16
2.5.4 企业成长理论 16
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17
2.6.1 生态位理论 17
2.6.2 环境正义理论 18
2.7 城市土地经济理论 19
参考文献 19
第3章 物流区位类型与空间联系 24
3.1 物流区位分类与影响因素 24
3.1.1 物流企业类型划分与区位因素 26
3.1.2 物流节点类型划分与区位因素 30
3.2 物流区位空间关联体系 34
3.2.1 物流节点体系 35
3.2.2 物流组织体系 37
3.3 物流区位空间级联体系 40
3.3.1 轴辐式体系 41
3.3.2 平台式体系 41
参考文献 44
第4章 物流区位演化的动因、模式与空间特征 45
4.1 物流区位演化的动因 45
4.1.1 成本动因 45
4.1.2 关系动因 48
4.2 物流区位演化的模式 50
4.2.1 他组织模式 50
4.2.2 自组织模式 51
4.2.3 混合式模式 52
4.3 物流区位演化的空间特征 52
4.3.1 近郊化 53
4.3.2 远郊化 53
参考文献 54
第5章 物流区位的基本理论模型 55
5.1 物流区位的三角形理论模型 55
5.1.1 节点类型属性 55
5.1.2 企业职能属性 56
5.1.3 资产配置属性 56
5.2 物流区位的菱形理论模型 57
5.2.1 经济因素 57
5.2.2 交通因素 57
5.2.3 集聚因素 59
5.2.4 土地因素 59
5.2.5 信息因素 59
5.2.6 关系因素 60
参考文献 60
第6章 仓储业的区位选择与地域差异 61
6.1 供应链扩张下物流枢纽及其仓储市场 61
6.1.1 全球物流枢纽城市 61
6.1.2 典型企业物流网络及仓储体系布局 68
6.2 典型国家和地区间仓储市场及网络化过程 72
6.2.1 典型国家仓储业发展水平 72
6.2.2 地区间仓储活动扩张过程 79
6.3 京津冀地区仓储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81
6.3.1 数据来源及处理与研究方法 82
6.3.2 京津冀地区仓储空间格局及演化过程 84
6.3.3 京津冀地区仓储空间形成机制 89
6.3.4 结论与讨论 93
参考文献 94
第7章 仓储型物流企业和星级仓库区位特征及扩张方式 95
7.1 仓储型物流企业和星级仓库类型划分 95
7.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97
7.3 基于经济区尺度的区位特征 101
7.4 基于省市县尺度的区位特征 102
7.4.1 仓储型物流企业 102
7.4.2 星级仓库 103
7.5 基于距离尺度的微观区位特征 105
7.5.1 仓储型物流企业 105
7.5.2 星级仓库 107
7.6 典型仓储企业区位布局与时空演化模式 110
7.6.1 区位布局模式 110
7.6.2 时空演化模式 111
7.7 结论与讨论 114
参考文献 116
第8章 成都物流空间演化过程及区位特征 117
8.1 数据来源与处理及研究方法 117
8.2 成都物流业在四川省的整体水平与定位变化 117
8.3 成都物流空间演化阶段划分与区位特征 122
8.3.1 起步阶段(2003年之前) 122
8.3.2 初步形成阶段(2004~2008年) 124
8.3.3 基本完善阶段(2009~2015年) 124
8.3.4 成熟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125
8.4 结论与讨论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9章 物流空间行为与区位政策 130
9.1 区位决策主体与决策偏好 130
9.1.1 决策主体 130
9.1.2 决策偏好 132
9.2 不同决策主体的城市空间行为 134
9.2.1 中心城区 134
9.2.2 城市近郊 136
9.2.3 城市远郊 137
9.3 城市物流区位政策目标与手段 138
9.3.1 城市物流区位政策目标 138
9.3.2 城市物流区位政策手段 140
参考文献 1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