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口述史.甘肃卷》:
过上什么样的日子才算脱了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指出“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失学辍学;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主要是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多次强调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过去一段时间,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同志对脱贫标准把握不精准,有的降低标准,试图尽快“摘帽”,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想宣布脱贫,影响了脱贫成色和质量;有的拔高标准,像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面积超标、看病不花钱、上什么学都免费等,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吊高了群众胃口、超越了发展阶段、造成了“悬崖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一锤定音,及时纠正了这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把握脱贫目标标准不准确不聚焦等问题,让脱贫攻坚切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做到目标明确、靶心不偏、焦点不散。
甘肃一方面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另一方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财力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既不拔高标准也不降低标准,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脱贫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和饮水安全“3+1”冲刺清零行动和后续行动,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做到动态清零,确保严格达标,持续巩固提升。
俗话说,“家贫子读书”。通过读书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的有效途径。过去一些贫困地区乡村义务教育一直在怪圈中转,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种状况深感痛心,深情地说,“贫困地区教育一定要搞上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有上大学的机会,再过十年八年能够成为致富能手,起码有本事挣到饭吃,不至于再过穷日子。”
念书穷一时,不念书穷一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甘肃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家长都知道孩子读书的重要,觉得自己没上过学读过书,养家糊口都困难,不能让孩子走他们的老路,只要有孩子上学,都会咬紧牙关苦供。典型的像会宁、民勤等地,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却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大县,通过读书走出去的人很多,会宁的学生苦读、家长苦供、老师苦教“三苦”精神在全国都很有名。不过,甘肃地域广阔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思想观念、家庭条件、教育环境等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失学辍学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特别偏僻,离乡镇、县城很远,即使是到村上的学校和教学点上学也要走很远的山路,加上一些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学生少、老师年龄偏大,缺少音、体、美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吸引力,出现了既有家长不愿意供孩子上学,也有孩子自己不愿意上学的现象。
这些年我们把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强化控辍保学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控辍保学机制,组织动员学校教师、公安干警、乡村干部、帮扶队员等力量进行劝返稳学,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实际困难,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推动形成保障义务教育的社会氛围。共劝返复学2.57万人,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实施农村改薄计划,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农村中小学设施设备。脱贫攻坚期间累计完成1.2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改薄计划,提高乡村学校软硬件水平和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三是着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特岗招聘、选派支教和银龄讲学等方式补充乡村教师1.86万名,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地处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学校教师每月发放1000多元补助。让我们十分感动的是,东部协作省市、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一些爱心人士,他们调动自己的资源引进支教项目,掏出自己的腰包资助贫困学生,用赤诚爱心点燃了贫困地区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解决教育问题不光是钱的事,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钱,而是那份心和情。2018年9月,我到帮扶联系的积石山县调研,看到关家川乡白家沟村小学虽然硬件还可以,但孩子们中午都是啃自带的干粮,连口热水也喝不上,我和县里的同志商量,在把学生营养早餐做好的基础上,利用各方筹措的资金,中午为孩子们做一顿午餐,让孩子们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后来我再去看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学校饭比家里饭好吃,也更愿意来上学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