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口述史.江苏卷》: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致富路上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如何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些“绊脚石”“拦路虎”搬掉,成为“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队在抓产业扶贫的同时,更注重健康扶贫,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在苏北率先开展了贫困家庭儿童先心病救治和村级医疗互助工作。
点燃“心”的希望,先心患儿重获新生。当得知南京儿童医院开展困难家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的信息,我随即组织队员到镇村摸排,可是两三个月过去杳无音讯。这么好的事为何无人参与?我深入走访了解到,这部分弱势人群渠道闭塞,无法获取救助消息。加上救治风险大,一些人害怕引火上身,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不愿多问此事。“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不能一有风险就放弃。”于是,我带着队员,走访村镇卫生所、县医院查就诊记录,朋友圈寻找,一传十,十传百,报名人数一下骤增至60多人。这其中有部分属弱势失能家庭,大量的信息甄别、困难证明、救助申请、转诊手续、术前筛查、手术救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亲力亲为。为给患儿家庭减轻负担和提供救治便利,我和队员们多次往返医院开具转诊证明、联系多家慈善机构申请救助费用、分批次包车陪同来宁,并在南京儿童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对特别困难的家庭费用全免,大大减轻困难患儿家庭的负担。经过多方奔走联系,后方单位协调,2019年初,南京市儿童医院为涟水县61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救助行动,30余人分批到南京手术治疗。
2017年10月,陈集镇旗杆村村民张文良的孙子出生,原本这是全家的大喜事,却因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让这个家境陷入了困境。张文良说:“小孩出生,就早产两个月,当时医生告诉小孩是先天性心脏病,跟正常人不一样。我家6口人,两三亩地,全靠我一人挣钱,小孩出生到现在花了十八九万。孩子父亲要照顾孩子,没法外出打工。厚着脸到处找人借钱,我没有低保,太难了!幸好遇到工作队协调帮忙,解决了我家大问题!”张文良的孙子幸运地赶上了这个机会,然而手术期间住院产生的费用,除医保可报销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自理,8万多元的治疗费还是让这个家庭犯了难。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引起我们深深思考。
破解“看病愁”,“医疗互助”阻断因病致贫。近年来,涟水虽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机制,统筹实施建档立卡户医疗兜底保障,但是类似于张文良家属于建档立卡的“边缘户”,不在兜底保障范围。而这些低收入户家庭一旦有人生病,就可能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巨大风险。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是目前农村地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帮扶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农民因为生大病引起全家赤贫的状况,它的比重在农村超过50%,经济薄弱地区相对来说更高一点。临时救助虽然可以为困难家庭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之前一些乡镇也曾商谈为低收人家庭提供保障,但保险公司的“老人不保、病人不保”,让大家望而却步。
一枝一叶总关情,排忧解难聚民心。不让“病根”变“穷根”,亟需从供给侧改革人手,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提供普遍能接受、经济可承受、保障更有效的互助机制。为了弥补医保目录外不报销、部分病种报销比例低、跨地区就诊难报销、贫困“边缘户”没有财政兜底等“短板”。工作队决定转变思路,变“输血”为“造血”,在涟水试点村民医疗互助项目,通过“村民掏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政府引导一点”筹集资金,对困难群众按病种进行“二次报销”。
在决定开展村民医疗互助时,大家普遍有畏难情绪。这项目本身就难推动,再让百姓掏腰包难上加难。恰巧这时省慈善总会捐助的120万资金到账,这笔钱怎么用又犯难?不少人建议这笔钱用于慰问、做产业项目省事,不存在失误风险,也不用承担责任,更不会有人为干预。“慈善捐助不能洒香水,必须用在刀刃上,只能作为医疗互助的启动资金。”对这件事,我态度非常明确。
项目启动之初步履维艰,基层积极性不高,除了担惊受怕,还增加了工作量;百姓不理解,哪有这等好事,自助的钱保不齐打水漂。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为经济薄弱村6097名建档立卡户量身定制,80万元兜底保障试运行一年。剩余的40万元,在有条件的6个村整村试点,前提是村民自缴资金必须到位,工作队才给予相应补贴。于是我们带领试点村镇干部去江阴学习,让他们切身感受医疗互助的益处,大家形成共识,一定要把百姓的事办好。队员与村干部开会动员,上门游说,每户送达告知书,一些受到资助的百姓现身说法,村民也从开始的强烈反对→犹豫观望→有限参与→积极支持的转变,短短两月有近2万人参与其中。
这个项目涵盖了1539种病种,按照“同样病种同样补”的原则,“一把尺子”发补助,定期公示使用情况,让百姓既有受益权也有监督权。杜绝“暗箱操作”“人情补助”,体现公平性、公开性。医疗互助,唯一受益的就是百姓,资金使用非常精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同时,这种互助改善了邻里关系,形成人人帮我,我为人人的乡风民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