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形象建构的媒介责任与策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4053613
  • 作      者:
    作者:郑敏|责编:邢俊华
  • 出 版 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敏,现任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东北亚周边传播研究院院长。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23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新闻媒介、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领域研究,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其中30余篇发表于CSSCI期刊或者是核心期刊。主持完成6项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的研究。出版《怎样办好地方党报时事版》《中国城市发展视角下都市报纸的改革之路》等多部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学科建设经费资助出版、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辽宁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L22AXW006)的研究成果。本书指出大众媒介应该在完善媒介责任制度的基础上,以更科学的传播理念和积极的传播策略,服务于当地区域形象的跨越,以此实现崇高的社会责任。
展开
精彩书摘
  《区域形象建构的媒介责任与策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一)地貌特征
  黑龙江主要以平原为主,拥有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平原区——松嫩平原。另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聚之地则构成了三江平原,整体地势平缓,这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两大平原的边缘地带,由于有闭流河的存在而产生了湿地等自然生态区。另外,在黑龙江中游沿岸还分布了规模不一的小型河谷平原,土质肥沃,资源优势突出。上述这些平原均是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如在松嫩平原之上,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建立了夫余国和大金帝国文化;三江平原则孕育了勿吉与黑水文明。除此之外,黑龙江海浪河谷地与宁安盆地曾经孕育了渤海文化,而黑龙江上游的土地则培育出了璀璨而辉煌的鲜卑文化。
  从地形地貌来看,黑龙江流域地区四面环山:北部地区与外兴安岭山脉相连,西部地区无缝接驳大兴安岭山脉,南部地区毗邻长白山,东部地区则接壤锡霍特山脉。其中,大兴安岭北麓诸水汇入黑龙江上游地区,东麓诸水则汇集至嫩江右翼地区,长白山山脉北麓诸水从高到低逐步流向松花江,锡霍特山脉的西麓诸水则流入乌苏里江后再汇入至黑龙江。从地理分布来看,黑龙江东北地区是黑龙江诸江河水的人海口,而中部地区则分布着规模不一的小山脉,如小兴安岭等。
  从河流特征来看,黑龙江诸水系属于永久性河流,汇聚了来自大兴安岭等各个山脉的诸水,存在断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黑龙江流域有着极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即便在极度低温的情况下也会流淌不止。此外,黑龙江河流是经由鄂霍次克海转入太平洋的,因此属于外洋性河流,这种江河流域气候一般比较湿润。
  有别于辽西地区,黑龙江流域的河流属于持续性河流,并不会因为降水量的骤降而出现断流现象,也不会因为河床过高或温度过低而出现地下水停滞不前的情形,这就使得当地的土地土质较为肥沃、土壤优越。对比之下,辽西地区只有在降雨量充沛的时节,才能够保证水流的充足,才能够规避断流现象。正是如此,在缺乏水系资源的滋润和河流的浸润情况下,辽西地区的气候较为干燥,土地沙漠化问题突出。
  综上而言,黑龙江流域地大物博,山川河流应有尽有,而且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优势,这为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形成、演变、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正是因为内外兼容的地理格局,黑龙江流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依托本地区文化优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如鲜卑文化、渤海文化等;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通过对外交流来接纳外来文化。然而,由于地质条件限制,不同历史阶段的黑龙江各族人民从事生产生活的方式截然不同。从这一点来看,一些学者提出的“黑龙江古代民族是北方游牧民族”这一观点并不严谨。从当地社会生产发展历程来看,黑龙江流域存在狩猎、渔业、农业等多种生产方式,而这种依赖于自然资源谋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黑龙江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尊重自然的良好品质。
  (二)文化特征
  黑龙江流域的文化文明、黄河流域的文化文明、长江流域的文化文明,并称中国三大文化文明发源地。多年来,人们把黑龙江称为“北大荒”,这个“荒”字,过去解释是荒无人烟。但是回顾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却让人觉得北大荒的“荒”字不是荒凉,而是辽阔无边、深邃极远。直到现在,黑龙江流域仍然保留着一些特色的传统文化,总结归纳如下。
  1.北方渔猎文化
  完达山脉延伸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这三江汇合之地,这就为文明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资源条件。正是在三江诸水以及繁茂山林资源的滋养下,赫哲族在此聚居繁荣,这一民族主要聚居于同江市八岔、街津口民族乡以及敖其村等地。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沿岸,当地民族除了可以领略到黑龙江省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北国风光外,还可以充分感受赫哲族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赫哲族世代居住于三江沿岸,常年与水做伴,以捕鱼为生,这在当地催生出特有的北方渔猎文化。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大众媒介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形象的概念、内涵与分类
第三节 区域形象建构的五种理论视角
第四节 大众媒介在区域形象建构中的社会责任

第二章 黑龙江形象的嬗变与主要特征
第一节 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缘起与演变历程
第二节 黑龙江形象的嬗变与主要特征

第三章 黑龙江形象建构中的传统媒体实践
第一节 黑龙江形象建构中的影像媒体实践
第二节 黑龙江形象建构中的纸质媒介实践

第四章 黑龙江形象建构中的新媒体实践
第一节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二节 我国传统媒体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塑造区域形象的优势
第四节 黑龙江新闻网塑造黑龙江形象
第五节 东北网塑造黑龙江形象
第六节 《龙头新闻》APP塑造黑龙江形象
第七节 “极光新闻”客户端塑造黑龙江形象
第八节 “冰城+”客户端塑造黑龙江形象

第五章 黑龙江形象再塑:媒介责任与策略
第一节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传播现代先进理念
第二节 适应数字时代发展,创新新闻编辑理念
第三节 加强新闻策划组织,传播龙江正面形象
第四节 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打造龙江文化名片
第五节 充分运用新兴媒体,塑造传播龙江形象
第六节 运用拉康镜像理论,合理建构城市形象
第七节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舆情反馈机制
第八节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做好危机传播管理
第九节 紧跟龙江发展需要,培养龙江形象代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