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质量发展的选择(王东京经济讲座18题)(精)
0.00     定价 ¥ 7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320793
  • 作      者:
    作者:王东京|责编:蔡丽兰//郁东敏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探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涵盖18个热点议题,直面挑战和问题,助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全面发展

2023年两会上,“高质量发展”成为热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牢牢把握这个首要任务。在总理记者会中,李强总理在介绍新一届政府工作时也提出,要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包括经济增长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经济循环、经济结构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国企改革、乡村振兴、城市化、反垄断、房价问题、基本经济制度等议题。同时也对经济学界流行观点进行反思,内容新颖,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通过经济学原理和大量经典案例,深度剖析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阐明可行路径

本书作者通过巧妙的案例,以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解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地解答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经济概念、事件和问题。同时,结合大量的经典案例,多维度、多层面地探讨国家和企业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其观点独到、引人深思,可以帮助读者深刻了解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掌握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

3.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王东京为党员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带来的18堂别开生面、生动有趣的经济学课程

本书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讲课风格,内容生动有趣,颇具特色。作为一本极具可读性和实用性的经济学通俗读物,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还可以启发企业管理者在提高发展质量方面进行更好的部署和落实。对于普通读者,本书也可以解答一些疑惑,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经济形势,形成正确的认识。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博士,长期担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 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

历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务部主任、教育长、副校(院)长,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等 20多部专著。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国内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年来,“逆全球化”冲击叠加新冠疫情,各国经济持续下行。中国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本书针对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难点,分18个专题从学理、体制、政策三个维度,运用现实案例作分析,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作者长期担任中央党校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好评。本书语言生动简练,内容深入浅出,适合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研判经济形势应重点关注发展质量

目前无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经济专家,分析经济形势所采用的方法:首先都是根据GDP增长率,对经济形势作总体判断;然后再分别用“消费、投资、出口”的数据与上年作对比,要是今年增长速度高于去年同期,就认定经济形势向好;反之,则认为形势不乐观。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甚至到20世纪末,用上面的方法研判经济形势无可厚非。那时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在那样的背景下,研判经济形势当然要看“增长速度”的高低。

然而,今非昔比。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同时中央提出要“稳增长”。我们知道,在此之前中央强调的则是“保增长”(保增长率8%)。从“保增长”到“稳增长”,这一变化所释放出的信号,是不再追求高速度, 而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特别是最近几年,这方面的信号已越来越强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于是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根据增长速度研判经济形势,那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应该怎样分析经济形势呢?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能再用过去的老办法。因为无论GDP增速还是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速,皆是数量指标,并不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

深入分析,GDP增长率高低其实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对比下面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0.3%,总产值为39.7万亿元,新增产值约4万亿元;第二组数据:2019年,我国GDP增长率为6.1%,总产值为99.1万亿元,新增产值近6万亿元。2019年GDP增长率虽比2010年低4.2%,可新增产值却多出2万亿元。

由此可见,GDP增长率与经济形势不可以画等号,不能说增长率高,形势就好;也不能说增长率低一些,形势就不好。事实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增长率放缓在所难免。如西方工业七国,他们在经济起飞、向成熟推进阶段,皆保持了较高增长率;而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后,增长率却明显放慢,且无一例外。

进一步分析,用“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率判断经济形势其实也不可取。从经济学角度看,“投资、消费、出口”皆属于一定时期的支出。支出增加,并不保证收益就一定增加;有些时候,支出增加反而可能令收益下降。其中原因,是支出增加后收益能否增加,要受诸多条件的约束。关于这一点,让我分别解释: 

关于投资与收益。经济学有一个基本规律:“投资边际收益递减。”意思是,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增加投资,新增投资与新增收益的比率会不断下降。举个例子:某企业大规模增加了投资,产出也会随之增加,可若市场需求未增加, 或者产品销售不对路,结果形成大量库存,投资增加后利润不会增加,甚至可能亏损。

关于消费与收入。一般地讲,消费支出要由收入决定。这是说,一定时期消费支出增加,表明同期居民收入在增加。但这并非铁律。比如发生通胀后,消费支出增加也许是消费品涨价所致,而非收入增加;而有了消费信贷后,人们贷款买车买房,消费增加也不代表当期收入增加。 

关于出口与进口。本国将商品出口到国外可以换回外汇,但换汇本身并不是目的,出口的目的是进口。说得更直白些,外汇的实质是外国对本国的欠债(或借条),若不用于进口,外汇就不过是一串数字或者一堆纸。也正因如此,故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最佳状态是进出口平衡。

按照上述的分析,那么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研判经济形势就不应再看支出,而应重点关注发展质量。怎样判断发展质量的优劣?我认为应从收益角度看,可具体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看总收入。总收入包括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收入。这三大主体的收入,加总起来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不同于GDP,是一个反映经济质量的指标, 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增加,说明经济发展质量在提升;国民收入减少,说明经济发展质量下降。

第二层面:看经济基本盘。所谓经济基本盘,是指失业率、通胀率、宏观债务率以及国际收支状况等。若失业率和通胀率适度,而宏观债务率可控,国际收支保持平衡,表明经济运行质量稳定。反之,如果失业率和通胀率大幅上升, 宏观债务率超出警戒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表明经济运行存在隐患,发展质量不佳。

第三层面:看收入结构。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既然如此,分析经济形势还应从收入结构看。若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税收保持同步增长,说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协调;反之,若居民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意味着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而企业利润增长低于政府税收增长,说明税负偏重,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研判经济形势应重点关注发展质量
稳中求进:货币投放不能大水漫灌
扩内需应坚持从供给侧发力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应重点针对金融资本
参与国际循环要防止“卡脖子”
推动共同富裕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第二讲 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要素
破解困局:既要见物也要见人
容错边界:区分风险与不确定性
稳定预期: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启示
集中采购:应保护竞争而不能限制竞争
行政问责:应慎用“一票否决”
第三讲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从“萨伊定律”到“供给学派”
供给侧改革:三个关键词及其逻辑机理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案例讨论
四点重要结论
第四讲 国际经济循环需澄清的认识误区
政府为何鼓励出口
如何看待国际收支平衡
高关税能否保护国内产业
国际贸易是否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人民币是否应该对外贬值
第五讲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结构调整
“配第—克拉克定理”与结构演进趋势
李嘉图定理与结构调整通则
按比较优势调结构不会落入“陷阱”
调结构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
第六讲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发挥政府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
第七讲 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取向
着力点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主要手段是减税而非发债
重点是结构性减税而非全面减税
第八讲 为何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规则”与“权变”之争
理论渊源: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权变”政策的理论支持:菲利普斯曲线
“权变”政策的经验佐证:奥肯法则
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
第九讲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呼唤企业家精神
创新投资体制支持核心技术创新
创新融资机制分散创新风险
创新分配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如何看待数字经济的边际收益
界定数据产权的两个规则
几点重要结论
第十讲 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文明转型的一般规律
社会成本内化:控制污染的两种方案
社会收益内化:绿水青山的盈利模式
三点重要结论
第十一讲 研究共同富裕的五个维度
给“公平”下定义是个难题
市场经济的一般分配规则
怎样衡量收入差距
不宜过度渲染收入差距
政府怎样补贴低收入者
第十二讲 国企改革攻坚的路径选择
从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说起
产权结构与企业行为选择
国企“混改”应分类推进
去行政化无须取消行政级别
怎样看待高管限薪
第十三讲 振兴乡村产业要以农民为主体
从土地承包到乡村振兴
“三变”改革与振兴乡村产业
振兴乡村产业目的是富裕农民
解决农民贷款难刻不容缓
第十四讲 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走向
从一种消费选择现象说起
从消费选择聚中看工商企业扎堆现象
从工商企业扎堆看城市化规律
中国城市化趋势会逆转吗
推进城镇化不能盲目“造城”
第十五讲 准确把握反垄断的边界
反垄断是反“违背等价交换”的行为
反垄断不能简单“反大”
垄断竞争才是市场常态
不应将矛头指向技术垄断
哪些企业会“掠夺性定价”
第十六讲 怎样看待国内房价问题
房价并不由成本决定
地价不能推高房价
高杠杆会加剧炒房
政府应重点稳定房价
补砖头不如补人头
第十七讲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
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理论逻辑
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逻辑
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
简短的结论
第十八讲 对经济学界几个流行观点的反思
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吗
“合成谬误”不是市场失灵
逆选择的真实原因
公共品并非只能由政府提供
供给过剩未必是需求不足
附录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附录二:政府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附录三:怎样给领导干部讲经济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