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 第一部分 认识篇 |
| 第1章 三个现象 |
| 现象1: 农民“卖不出”, 消费者“买不起” |
| 现象2: 进口农产品价高畅销, 国内农产品 |
| 价低滞销 |
| 现象3: 远去的田园牧歌 |
| 第2章 “一县一业” 的战略意义 |
| 国家相关政策 |
| “一县一业” 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 第3章 我国发展“一县一业” 的有利条件 |
| 县城人口增加 |
|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 农业机械化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 |
| 消费升级 |
| 全国统一大市场 |
| 第4章 我国“一县一业” 的发展现状 |
| 特色小镇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
|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
| 地理标志 |
| 六种模式 |
| 第5章 他山石 |
| 日本的“一村一品” |
| 欧美的特色小镇 |
| 第6章 错误的认识 |
| 公用品牌沦为“绣花枕头” |
| 发展文旅大拆大建 |
| 第7章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
| 第8章 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
| 问题1: 好产品不畅销 |
| 问题2: 产业小散乱弱 |
| 问题3: 农民增收相对缓慢 |
| 第二部分 方法篇 |
| 第9章 从资源到价值 |
| “一县一业” 资源有哪些? |
| 何谓价值? 如何挖掘和创造价值? |
| 蒋同团队倡导的产业发展 |
| 第10章 公用品牌营销, 做大市场 |
| 公用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
| 正确的品牌观 |
| 如何塑造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 |
| 整合营销: 获得消费者拥护 |
| 第11章 产业整合, 让产业更有效率 |
| 产业整合的必要性 |
| 如何整合 |
| 整合对象 |
| 产业整合的重要举措 |
| 谁来整合 |
| 产业整合与产业融合的区别 |
| 第12章 组织农民, 提高农民收入 |
| 组织农民的必要性 |
| 新中国对农民经济组织的探索 |
| 他山之石 |
| 当前农民经济组织的不足 |
| 农民经济组织的最优模式———村集体经济 |
| 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方法 |
| 第三部分 案例篇 |
| 第13章 柯城区运动休闲产业战略 |
| 竞争分析 |
| 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
| 有创意的品牌传播 |
| 组织农民, 共同富裕 |
| 启示 |
| 第14章 沙县小吃的组织动员 |
| 组织保障 |
| 从业培训 |
| 鼓励“下海” |
| 配套服务 |
| 行业规范 |
| 维权保障 |
| 品牌营销, 也很给力! |
| 与时俱进, 沙县小吃再出发 |
| 启示 |
| 第15章 潜江龙虾的创新营销 |
| 竞争优势如何来? |
| “虾稻共作” ———写进历史的品牌传播 |
| 启示 |
| 第16章 婺源的茶旅融合 |
| 竞争分析 |
| IP营销, 迅速破圈 |
| 茶旅融合, 丰富旅游体验 |
| 启示 |
| 第17章 新县的乡村旅游战略 |
| 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
| 塑造品牌价值 |
| 产业融合 |
| 广泛动员 |
| 启示 |
| 第18章 普洱茶的价值重塑 |
| 背景: 普洱茶的崩盘———失效的市场 |
| 项目背景 |
| 对标十大名茶, 挖掘临沧茶独一无二的价值 |
| 打造“临沧茶” 市级公用品牌 |
| 战略 |
| 启示 |
| 第19章 安吉白茶的产业整合 |
| 回顾: 安吉白茶的第一阶段大发展 |
| 项目背景 |
| 战略思路: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
| 战略举措: 创造产业新价值 |
| 启示 |
| 第20章 高州荔枝的价值营销 |
| 竞争分析 |
| 价值塑造 |
| 价值营销 |
| 营销保障 |
| 启示 |
| 第21章 仁怀酱香酒的品牌集群战略 |
| 谁是“中国波尔多”? |
| 产业整合, 推动集约化发展 |
| 品牌运作, 提升自主品牌份额 |
| 强化产地价值 |
| 启示 |
| 第22章 泾阳茯茶的产业战略和文化营销 |
| 泾阳茯茶, 最早远销世界的中国茶 |
| 破解产业难题 |
| 树立产业自信 |
| 金花: “独一无二” 的价值 |
| 战略: 着眼茯茶, 跳出茯茶 |
| 文化营销: 迅速形成市场口碑 |
| 没有一片茶园却创造了茶界奇迹 |
| 启示 |
| 推荐 |
| 后记“一县一业”, 文化为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