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先生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彭玉冰和白国红(1999)也从企业的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
制度可以对创新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种: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如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是人们在正式意识形态中不断创新的结果;非正式约束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人们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以上定义表明:制度是一种人为的创造,决定知识和技术获取的方向,对创新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制度的稳定性是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能够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使社会各成员之间的配置达到合理的状态,但制度变迁常常能够带动社会向前发展,而制度变迁的方式就是创新。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激励经济主体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使经济主体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第二,约束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经济主体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第三,降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交易费用;第四,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强化制度安排,在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一套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效联系,才能降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成本,使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的流动,创新可被视为一种交互作用和学习的过程。学习通常具有交互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需要不断摸索新知识,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虽然新知识并不一定是创新过程的首要内容,但是新知识与老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则是企业竞争力产生的关键因素。
创新是一种集体努力的社会性结果,这种集体的社会性创造需要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对知识的较强需求。在一个区域经济体内,各个区域主体之间互动学习才能获得、创造和传播知识,促使知识应用于各类产业中,实现互动创新的网络模式。
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学者认为创新是受时代条件制约的、动态的过程。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全球经济重组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结果,地方特征和全球力量对创新环境的差异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些学者强调社会背景对创新过程和机制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创新环境、创新网络、空间集聚等因素的作用,因为企业的区位选择是有时空性的,它取决于那些影响生产要素和地理环境因素的经济条件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加深了对创新的认识: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同时,知识社会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进一步得到关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