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咨询成果报告(2021)》:
(五)零碳社区建设路径
结合社区层面碳排放现状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低碳社区建设经验,从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资源循环利用、碳汇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浙江省零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建设路径建议如下:
(1)打造绿色能源系统。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能源供应模式,充分开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工业余热废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以多能融合、开放共享、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为特征的社区综合能源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社区能源资源的综合监测、智慧调控、智能运维。
(2)推动绿色建筑建设。加强推动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改造、场地优选技术、住宅型体控制技术、住宅通风技术、被动式太阳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屋顶绿化等建筑节能技术,推进建筑能效提升。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零碳化,优先使用具有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用料,综合应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装配式装修等新型建造技术,以及标准化、模数化预制部品部件。
(3)构建绿色交通系统。建立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模式主导下的社区交通组织体系,构建慢行交通系统,鼓励公众搭乘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降低人均交通出行碳排放。社区自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老旧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
(4)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依靠雨水花园、调蓄池等绿色基础设施,收集、运输、储存和再利用雨水,通过废水处理一体设备等技术,循环利用再生水等各类非常规水资源。合理设置垃圾分类站房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餐厨垃圾自动化处理设备,提高垃圾综合利用率。
(5)加强碳汇能力建设。推动立体式绿化,充分利用区域内建筑屋顶和墙面、道路两侧等公共空间,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等立体绿化,最大限度提高区域内的绿化率。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景观设计,维护好生态系统平衡,促进景观绿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协调。
(六)零碳城镇建设路径
以零碳城镇的内涵及定义看,零碳城镇建设是通过组成城镇功能的各个系统的节能化、环保化完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来看,影响城镇减排的主要包括空间,能源、产业、交通、建筑、设施、生态七大系统,下面分别针对各系统提出零碳城镇建设路径。
(1)优化空间布局。城镇空间布局的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零碳城镇发展,主要是在现有的低碳城镇技术基础上,以形态结构、土地利用为重点,塑造零碳城镇的系统格局和框架。控制与保护区域型结构性绿色廊道,划定生态控制性,约束城市建设总体规模。强化城市结构框架和中心体系,塑造整体结构与紧凑形态。
(2)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力能源;加强储能与“源一网一荷”协调规划,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智慧能源互联网,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网络推动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发展,建立以“非化石能源+储能”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
(3)推动产业低碳高效发展。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进一步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低碳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节能低碳改造,倒逼高碳低效产业加大绿色化、循环化的改造力度,构建更为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4)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在道路布局方面,主要采用“交通走廊+小街区”的道路网格模式,形成以公交和慢行为导向的路网结构。在出行方式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构建集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特色公交于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络,并完善城市绿道和换乘设施系统,提高公交和慢行交通分担率。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加快对传统燃油汽车实现有效替代,提升交通领域电气化水平,并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优化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公共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鼓励小区自建充电桩。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实现车辆设备及交通调度的低碳化、智慧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