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管理与发展(第2版)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6939
  • 作      者:
    编者:王铮//熊文//田园|责编:石卉//刘巧巧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管理与发展(第二版)》以可持续发展管理为核心,从区域与管理、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环境管理与PRED协调、地理工程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区域管理的原理和学说,为读者展示管理一个区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并从管理学角度对我国的一些发展问题提出建议。《区域管理与发展(第二版)》大量内容涉及地方行政官员和区域规划与管理人员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区域与管理
  管理,看得见的手。——小艾尔弗雷德 钱德勒
  什么是区域管理简单地讲,区域管理就是对区域的管理。一个地方官员,比如一个县长、一个市长、一个省长,甚至国家领导人实际上都在管理一个区域。区域管理学就是要研究怎样管理区域,或者说管理一个地方。为此我们需要认识什么是区域,什么是管理。
  1.1 区域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什么是区域
  春末夏初,笔者妻子的同学龚女士从昆明出发,到北京来。她沿途考察了长沙、武汉,*后到达北京,第二天准备去青岛。她说:“我准备多去几个地方。”她说得对!昆明是个地方,武汉是个地方,长沙也是个地方,大一点的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也是个地方。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征,比如有自然资源,有人,有城市,还有政府。这些可以说是区域的共同特征。区域是地方的抽象,地方是区域的具体,如果龚女士讲“我准备多去几个区域”,听上去会感到有点别扭。
  “区域”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地理学将“区域”作为地区或地方的泛称。例如,我们平时讲“黄淮海地区”“西部地区”“南大西洋地区”,而不讲“黄淮海区域”“西部区域”“南大西洋区域”,因为这里讲的是具体的地方。反过来我们讲“区域差异”“区域规划”,而不习惯讲“地区差异”“地区规划”,因为我们讨论的是共同的特征。“区域”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地区或地方的抽象。如果更学术化一些来理解区域,我们可以设想地球表层是没有差异的,且是处处同性的,这种背景构成了地球表层空间。这个空间如果一无所有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人类生活的可能性,然而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地球表层空间被环境、资源和人口所充填,但这种充填不是均匀的,其结果就使一个空间范围区别于另一个空间范围,即空间发生了特化,特化使空间转化为地区,地区的抽象就是区域。换言之,区域是空间的特化物。记住空间特化这一特点,对我们理解区域管理非常重要。
  区域作为空间的特化物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区域具有丰富且不断演变的结构。多种结构存在于区域之中,在笔者拙著《普通地理学》中,我们总结地理学关于区域结构的认识为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城镇体系、经济结构、空间结构、文化结构和地缘结构等。
  1. 资源环境结构
  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是区域*基本的结构。那么,什么是资源环境结构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环境。“环境”一词直观上讲是指某个主体的外围。那么所谓环境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外围吗这仅仅是*表层的东西。本书将面临环境这一概念的两种意义:其一是地理学的环境,如这里所讨论的;其二是管理学的环境,它指管理对象的外围或约束发展的条件总体。不同学科对同一词语的使用往往有很大差别,这就会给边缘学科使用这一词语带来一系列混乱。不过细心的读者是可以区别这种同词异义的。
  环境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之于地理学,犹如波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之于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波的*初概念固然来源于水面的起伏运动,但是它却是一类现象或特征的总称。例如,物理学中讲微观物理学对象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的东西,比如中子、质子,既是波又是粒子。这真叫我们这些外行听上去有点糊涂。这里的波,与水波,或者说它的构词“水之皮”毫无直接联系。完全类似,地理学对象也具有二象性,我们称为环境区域二象性。环境是区域的另一个侧面。具体地讲,地球表层的构成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群圈相互作用形成景观。地球表层景观各不相同,抽象出来就是环境,就像地球表层空间整体特化为区域一样。作为地球表层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是一个整体,它具有演变着的内部状态与结构,并有三个特点:第一,它表现为某种景观,例如形成山地、海洋;第二,它具有地域分异性,简单地讲,就是说构成环境的空间单元是有差别的;第三,它具有系统性,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一般还是环境。不过环境不是无限可分的,例如,流域环境是个系统,河流是它的子系统,河漫滩又是子系统的子系统,但是当将河漫滩上的土地划分为土体时,土体就不属于环境系统了。环境的景观形态常有山地、流域、河流、坡地、干旱区、湿润区、湿地、旱地等。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由人群圈与其他五大圈层形成,有特殊的地域分异性和系统性。全球是一个独特的环境,也是*大的区域、*大的环境。所以,区域管理包括环境管理。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环境的意义,可参见王铮参与编著的《普通地理学》(2010年)的第四章或者A.N. 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的《环境科学导论》(1983年)。由于环境是六大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我们通常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或生物角度描述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特征。尽管存在城市这种典型的人文环境,但是地理学中的环境通常狭义地指自然环境,本书也保持这种习惯,除非有特别声明。
  本书中谈到的资源特指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物质和环境,如矿产、森林、土地等。按利用类型可划分为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等。尽管这种划分在科学上并不严密和完备,但是它具有明显的管理学上的优点。
  自然资源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它或者赋存于环境(如矿产资源),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环境(如土地),许多情况下不能分清它是赋存于环境还是本身就是一种环境。例如,森林资源既赋存于土地中,本身又是一种环境。环境与资源是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基本的结构—资源环境结构。
  资源环境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环境与资源是不可分割的,开发资源就必然意味着改变环境。这里使用中性词“改变”是因为并非所有对环境的改变都是对人类不利的。例如,我国江淮地区,春秋战国时代尚保持着“厥草惟夭,厥木惟乔”的森林植被状态。秦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该区域得到逐步开发,演变成今天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城市密布的状态,这对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环境具有地域分异性。这就使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各亚区之间的资源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也就使得其在开发利用的方向、目标、政策等诸多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差异,区域管理学必须注意这种由资源环境结构导致的地域分异性。
  (3)环境的自然本底性。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首先是由它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比如,由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是温带环境,这样它就不可能具有热带资源和热带环境过程。又如,一个地貌上的高原地区绝不会形成同纬度平原地区的农业资源。在一般情况下,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使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存在的特定的本底。必须指出,本底并非完全不可改变,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如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波动)、人类的强烈活动(如CO2倍增引起全球性增温),都可能改变区域的气候,从而改变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的本底。区域管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防止这种本底的改变。事实上,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管理学的*大热点。
  (4)局部可重构性和重构性。人类活动从古至今一直在重构着资源环境结构。例如,人类砍伐森林将土地改造为农田,人类使河流改道,获得水资源、农田资源和交通资源。这些过程都是在重构资源环境结构。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活动,形成了强大的重构资源环境结构的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的重构能力还是有限的,自然界也只是局部可重构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作为寓言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资源环境重构是有巨大风险的。这里有个被编进电影《不见不散》的故事:有人建议用定向爆破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个50千米宽的口子。这是一个类似愚公移山的幻想,喜马拉雅山挡住的湿润气流是行星风带①,宽100~1000千米,即使炸开个50千米宽的口子,那么多土石往哪里放呢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至少在现在还很小。
  (5)环境风险性。当人类对资源环境结构的开发或重构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环境系统将发生突变而向着与历史不同的方向演化。这种突变和演化可能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于人类是适应于现存的环境结构的,所以环境结构的变化被理解为对人类是有害的,尽管并非都是这样。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科学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人类很难预料环境演变的方向和效益,而环境一旦恶化,可能从多方面打击人类长期的物质积累和生存环境,因而环境演变将带来风险作为一种公理已为人们所接受。区域的这些特征,被地理学界称为区域的第一地理本性。
  2. 城镇体系
  区域人口聚集形成的城镇体系(或称为城乡结构)指从大城市到乡村的结构系统,乡村是它的一个层次,“城镇体系”是习惯叫法。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城镇又是人类的主要聚集点,城镇体系实质上是区域人口经济结构。城镇体系具有层次性,即城市是分等级的。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为一级中心,南京、杭州为二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湖州等为更次级的中心,直至当地农村②。聚集层次性、人文性和经济性是区域的三个基本特点,它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对自然的改造,被称为区域的第二地理学本性。
  3. 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也就是区域经济系统,它表现为城市形式(包括城市的企业、设施和交通等)。它由区域内部的产业相互配合形成支撑。有两类产业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一是主导产业,其二是基础产业。按照经济地理学家的理解,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大牵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要通过它与外界发生供求关系,或者引导未来产业结构。基础产业是区域经济系统赖以运行的产业,它们主要是供给区域其他产业原料的产业,从这一点讲,它一般是第一产业。关于区域经济结构的更多内容,我们将在第二章中继续讨论。
  4. 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结构在地域上的表现形式,例如*早由约翰 冯 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描述的农业带呈环状分布的现象(图1.1.1)。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区域与管理 1
1.1 区域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
1.2 管理学说 12
1.3 区域的管理学基础 38
1.4 区域行政问题 51
第二章 经济发展管理 63
2.1 宏观经济管理 64
2.2 经济增长管理 78
2.3 区域发展的空间进化 87
2.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00
第三章 人口管理 111
3.1 具有生物学特征的人口管理 113
3.2 具有经济学特征的人口管理 124
3.3 具有社会学特征的人口管理 132
第四章 环境管理与PRED协调 143
4.1 环境的管理 144
4.2 环境规划 171
4.3 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 182
第五章 地理工程 199
5.1 地理工程的意义 200
5.2 地理工程的工作流程设计构成 202
5.3 地理工程的内容构成 206
参考文献 209
第二版跋 213
索引 2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