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和梳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应用Stata分析软件,重点对三个与低收入群体治理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在回顾和梳理我国扶贫政策萌芽、发展和成型的演进过程基础上,采取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应用Stata分析软件,重点对三个与低收入群体治理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分为三个大的研究部分,并发现:
首先,对低收入标准设定的研究讨论。本书基于新一轮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低收入标准的评估。具体地,结合国际经验,分别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和中位数为低收入线取值标准。每五个百分点为一个间隔区间分别计算低收入线,结合地方实践和财政投入能力提出低收入线可行建议。
其次,转换视角,对欠发达地区的设定进行研究。这个部分旨在回答,在新时期下是否仍然要框定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在确定中要把握哪些原则以及如何确保欠发达地区市县有保障的发展。
第三,分析农村低收入人口特征。尝试对近期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型特征做定量描述分析,突出各类低收入群体在特征和政策需求上的差异,为下一步扶贫工作的转型提供必要的经验依据。
目 录
序 言 1
摘 要 3
第一篇:理论研究 5
第一章 从绝对贫困到低收入:理论演进 5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基本概念 5
(一)绝对贫困的基本概念 5
(二)相对贫困的基本概念 6
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比较 6
(一)绝对贫困的主要优势与不足 6
(二)相对贫困的主要优势与不足 7
第二章 政策回顾:我国乡村发展与扶贫体系的历史嬗变 8
一、中国贫困发生机制与扶贫政策体系演进 8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乡村发展(1949-1956年) 8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扶贫阶段(1956-1977年) 9
(三)体制改革推动的扶贫阶段(1978-1985年) 9
(四)实施有组织的贫困县专项扶贫阶段(1986年-1993年) 9
(五)以贫困村为重点推进开发式扶贫(1994年-2000年) 10
(六)以实施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阶段(2001年-2012年) 10
(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阶段(2013年至今) 11
二、扶贫政策体系的主要经验梳理 11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快速发展经验 11
(二)开发式扶贫推动的减贫政策经验 12
(三)精准扶贫期间的主要政策体系与经验 13
三、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后2020年中国践行相对贫困的重要意义 16
(一)将缓解相对贫困作为缩小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 16
(二)更有效的评估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果 16
(三)更为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17
第三章 扶贫治理的理论范式 18
一、从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到社会治理 18
(一)贫困治理的逻辑起点 18
(二)“减贫”和“扶贫”是反贫困事业的一体两面 19
(三)扶贫与社会治理 20
二、基于贫困发生机制下的中国乡村振兴治理体系范式 22
(一)政府主导的范式 22
(二)市场主导的范式 24
(三)公共治理的范式 25
第二篇 对低收入线设置的讨论 30
第四章 低收入线的设置 30
一、低收入线的设置方案 30
(一)低收入标准的设置 30
(二)低收入线的具体设置方案 30
二、不同方案下低收入线取值范围的设置依据 31
(一)区域间异质性与低收入标准的设置 31
(二)低收入线的设置区间范围 33
三、地方实践对低收入标准设置的参考价值 35
(一)低收入标准地方实践经验 35
(二)地方实践经验总结 36
(三)低收入标准地方实践对全国性低收入线设置的借鉴意义 38
第五章 低收入标准及低收入人口规模 40
一、“全国一条线”:设置原则与测算结果 40
(一)“全国一条线”的设置原则 40
(二)“全国一条线”的主要测算结果 40
(三)“全国一条线”的合宜性讨论 41
二、分城乡低收入线:设置原则与测算结果 42
(一)“分城乡低收入线”的设置原则 42
(一)“分城乡低收入线”的主要测算结果 42
三、分省份低收入线:设置原则与测算结果 43
(一)“分省份低收入线”的设置原则 43
(二)“分省份低收入线”的测算结果 44
四、各类低收入线下的人口区域分布 45
(一)“全国一条线”下的低收入群体区域分布 45
(二)“分城、乡线”下的低收入群体区域分布 46
(三)“分省份低收入线”下的低收入群体区域分布 48
五、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N倍 49
(一)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确定低收入线的基本思路 49
(二)以最低生活保障N倍确定低收入线 52
六、几类核心低收入标准下的低收入程度比较分析 59
(一)“农村一条线”下农村居民低收入规模估算 59
(二)“城镇一条线”下城镇居民低收入规模估算 61
(三)“分城、乡线”下农村和城镇居民低收入规模比较 63
七、小结:低收入标准的设置建议 67
(一)低收入标准确定的可行性依据 67
(二)低收入标准的设置建议 68
第六章 我国低收入标准及其规模的国际比较 71
一、概述:低收入实践逻辑及典型发达国家贫困标准的设定 71
(一)欧盟国家实践 71
(二)美国实践 72
(三)OECD国家实践 75
(四)世界银行实践 76
二、发达国家低收入的设置特点 76
(一)概念:绝对视角、相对视角、多维视角 76
(二)低收入线取值:40%、50%还是60% 77
(三)低收入的跨期追踪:定值还是变值? 77
(四)对贫困程度区域可比的考虑 77
(五)主要公布指标 78
三、我国低收入程度的国际比较 79
(一)应用发达国家贫困标准计算我国低收入群体规模 79
(二)我国低收入群体规模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81
四、发达国家应用相对贫困线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83
(一)发达国家应用相对贫困标准面临的主要问题 83
(二)发达国家缓解相对贫困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84
五、小结和政策启示 85
(一)小结:国际经验与我国当前阶段贫困标准设置方式的比较 85
(二)经验启示 86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识别 89
第七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欠发达地区的识别标准体系构建 89
一、欠发达地区确定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89
(一)欠发达地区确定的基本思路 89
(二)欠发达地区确定的基本原则 91
二、欠发达地区的识别方案 92
(一)收入导向法 92
(二)发展导向法 95
(三)综合导向法 96
三、欠发达地区主要特征及其与前期国贫县的比较 99
(一)与前期国贫县的关系 99
(二)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特征 100
四、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06
(一)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薄弱 106
(二)欠发达地区多分布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 107
(三)财政自给能力低“三保”压力大 108
(四)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程度低和企业融资发展难 110
(五)欠发达地区存在高效率企业资本和人才由欠发达地区流出问题 112
第四篇:低收入户的人口结构特征 115
第八章 低收入户的结构性特征分析:以建档立卡户为例 115
一、建档立卡户的低收入规模 115
(一)对建档立卡户低收入的基本测算原则 115
(二)建档立卡户低收入群体规模 116
二、建档立卡户中低收入人口的结构性特征 119
(一)基本结构性特征 119
(二)低收入卡户与绝对贫困卡户结构性特征差异:人力资本 120
(三)低收入卡户间的行为特征差异:务工 123
三、低收入卡户与绝对贫困卡户的收入结构 124
(一)低收入卡户与绝对贫困卡户的收入差异 124
(二)对建档立卡户中脆弱户的分析 125
四、建档立卡户的致贫原因分析 126
(一)建档立卡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探析 126
(二)不同类型建档立卡户间致贫因素差异分析 126
五、小结 127
第五篇:结论和建议 137
第九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37
一、主要结论 137
(一)贫困治理视角下的基本判断 137
(二)定量分析视角下的主要结论 139
(三)对低收入人口的结构性特分析结果 140
(四)欠发达地区的识别方式 141
二、政策建议 143
(一)低收入标准的确定 143
(二)对低收入线的设计与建议 143
(三)来自国际启示的潜在前沿问题探索 145
(四)对缓解欠发达地区状况的政策建议 145
(五)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差异化扶持政策 147
(六)制定差异化的时序和区域发展战略 147
(七)共同富裕时代下的治理战略转向与政策重点 148
后 记 150
参考文献 152
附 录 158
专项研究1:我国低收入标准研究 158
专项研究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161
专项研究3:提前谋划缓解低收入长效机制 168
附录1 数据和测算方法介绍 174
附录2 调研分析-1:广东省农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核查办法 177
附录3 调研分析-2:鄄城县探索低收入人群的治理 180
附图 193
附表1 不同低收入制定标准下的低收入线 195
附表2 “全国一条线”下全国及各省份低收入发生率 200
附表3 “全国一条线”下城镇整体及城镇各省份低收入发生率 202
附表4 “全国一条线”下农村整体及农村各省份低收入发生率 204
附表5 “农村一条线”下农村整体及各省份农村低收入发生率 206
附表6 “城镇一条线”下城镇整体及各省份城镇低收入发生率 208
附表7 不同低收入线之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规模和比例 210
附表8 建档立卡户中低收入户的社会安全网覆盖:2019年 211
附表9 全部致贫原因,统计各类致贫原因下的人口规模(万人) 212
附表10 2018年贫困县的省份分布:按县域居民收入划分 213
附表11 收入导向法下得到的我国欠发达地区县名单 (单列内排名不分先后) 215
附表12 发展导向法下得到的我国欠发达地区县名单 (单列内排名不分先后) 252
附表13 综合导向法下得到的我国欠发达地区县名单(单列内排名不分前后)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