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经济新动能与高质量发展
新经济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总称,是一种创新的经济活动和新的动力。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化的核心力量,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题。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培育新动能,培育新动能必须发展新经济,新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节 新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我国的新经济及形成背景
(一)新经济的概念
新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新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界定。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新经济概念的界定,编者认为,我国新经济是在特殊的国情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金融、新政策为支撑,由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驱动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的经济要素、经济结构和新经济形态的总称。
新的经济要素主要包含数字技术、数据、人才、金融等。这些经济要素不同于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信息要素,数字技术的快速处理、大数据的指数增长、人才的高知识性、金融在市场的支撑作用,对于带动经济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生新的产业结构,如数字经济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信息产业,是数字经济基础部分;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新的经济形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因为客观环境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的新经济是以数字经济为主流经济形态,但是在不同的省市或者地区,对新经济的形态有不同的认识,新经济形态划分是主观认知,不像产业或者行业划分,具有客观标准,所以新经济形态不具有唯一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国家统计局以“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作为当前新经济的统计标准,上海市重点发展“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成都市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六大经济形态”。这些新经济形态都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是在特殊的国情条件下产生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
国内学者对新经济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新经济”的定义做出了界定。胡鞍钢等人认为,“新经济”是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的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以及通过对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重塑,对就业创造、产业发展以及宏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向晓梅认为,“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等重要内容。阿里研究院认为,“新经济”是DT 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新思维,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相关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微经济三个基本形态。樊纲认为新经济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全面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以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为主要内容,代表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一种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
(二)我国新经济形成的特殊背景
我国的新经济不同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中出现的“新经济”,是指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背景下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息技术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全面升级,有力地推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其重要特征是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信息化是西方国家发展新经济的技术基础,是一种技术推动型的新经济。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几乎同步进入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之中,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当时我国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迅速进入信息经济时代。21世纪初,我国曾经掀起一次发展知识经济的热潮,但是,知识经济也并没有在我国全面实现。这说明技术发展提供了发展新经济的可能,但是要成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和国家战略。
我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下,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凸显了创新要素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为了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报告称“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这表明,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潮流和大方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锚定了我国新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显而易见,中国的新经济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在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发展要素、发展动力产生根本性变化,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成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新经济才得以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认识和顶层设计,如表1-1所示。
表1-1 国家出台的推进新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
(三)我国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力量驱动,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新技术、新金融、新政策的强力支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倒逼驱动。
1.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在传统经济中,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随着新经济的发展,通过运用数字技术、高新技术将科研理论转化成产品,形成产业,使新技术融入研发、制造、流通等环节,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经济的核心。同时,当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进入市场时,传统的制度体系无法适应新经济的快速迭代,包括投融资模式的改变、市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创新、新产业统计难度的增大等,需要对投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制度、统计制度等进行创新,制度创新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础和保障。
2. 新技术、新金融、新政策的强力支撑
新经济的实质是新技术向经济的演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转化形成新产品,新产品批量生产进入市场流通产生经济价值,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融通发展。没有新技术,新经济不能称为“新”,新技术没有形成产业体系,新经济也不是“经济”。当新技术出现后渗透*快的就是金融领域,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迅速普及,新金融组织、新金融业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生态,突破传统金融界限,以移动支付、众筹、网络借贷、大数据征信等为主要业务模式,新金融工具、新金融产品、新金融服务引领新的金融趋势,为其他领域的新经济发展打通了关键环节。新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旧政策的突破和新政策的创新,一方面要促进新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维持市场稳定,建立包容审慎的治理规则,做到放管结合。例如监管部门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新的金融环境,就要制定适合新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探索新的监管模式。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倒逼驱动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是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从效果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调整经济结构三大效应。新经济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统一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新经济强调结果与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手段与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去产能与去杠杆为新经济发展腾出资源。我国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能占据了全球产能的一半,部分“僵尸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不抵债、连年亏损,其经营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造成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降低的结果。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产能过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从而挤压新经济的发展空间,阻碍新经济的发展。所谓去产能,就是将过剩的产能快速出清,将传统制造业中占用的大量土地、人员、资金等资源迅速释放出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新经济发展。中国实体经济主要依靠高资本投入模式,杠杆率较高,通过进一步加杠杆来保持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非金融部门债务/GDP)已经达到270.1%。过高的杠杆率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风险。去杠杆的过程就是减少债务的过程。随着去杠杆的推进,周期行业的负债率已经开始显著下行,从而为新经济发展腾出了金融资源。由于新经济企业是轻资产型企业,偏向知识经济,规模体量不大,不适应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因此,未来直接融资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去杠杆和新经济的兴起。
(2)去库存为新经济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去库存是指降低产品的库存水平,可以为新经济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例如房地产的去库存,房地产规模庞大,上下游产业链广,在土地财政背景下,为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和税费收入,行业的繁荣与危机对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巨大,如果房地产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经济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住房市场的降温导致的。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的打击是全面性的,包括“旧经济”和“新经济”。通过去库存,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降成本与补短板直接服务于新经济。许多新经济企业属于处于成长阶段的成本敏感型企业,降成本就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财务成本、税费成本、物流成本、电力成本等各种成本,其主要措施就是减免税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降成本让传统经济受益,更直接推动了新经济发展。补短板就是补齐当前中国经济软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短板,尤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直接与新经济密切相关,补齐这些短板将直接增强中国新经济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培育中国经济新动能。
二、新经济的主要构成
新经济是由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五个核心部分组成的经济系统。
1. 新技术
新技术是新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指对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有新影响的技术 ,是可实际推广的、能形成市场力量的、过去没有的技术,比如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VR/AR等新一代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