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部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221.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1699
  • 作      者:
    编者:许贵林//吴尔江//杨成|责编:朱瑾//白雪//尚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北部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研究》以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回顾广西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历史机遇,从向海经济发展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两个方面重点提出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发展的方向,并对北部湾区域发展、区域融合、共铸北部湾“海丝”梦提出建议,既有对历史的梳理和思考,又有对现实的分析和展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是中国沿海早期居民对海洋的哲理认知。中国对海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工作者在距今18000多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了海蚶壳做成的饰品,这是早期居民认识和利用海洋的*早证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先民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海洋捕捞活动,并且逐渐成为一种习性。中国北起辽东半岛,南到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普遍分布有人类活动后留下的大量贝壳古遗址,称为“贝丘遗址”,年代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些文化遗址大多发现于沿海地带,文化层中以蚶、牡蛎、蛤蛎等各类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类为主,预示中国沿海区域的人类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开始不断地探寻海洋、利用海洋。考古资料表明,北部湾是中国沿海较早就有人类生活并开始海上活动的地区之一,这些北部湾的早期居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认识海洋,不断地提高对海洋的驾驭能力,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起源遗迹
  北部湾是一个典型的南海大陆架沉积盆地,经过复杂而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才形成现在的格局。第四纪以来,北部湾地区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地幔热柱上升事件,在多次喷发后加上随后的海洋抬升,留下了千姿百态的火山熔岩、火山灰、火山弹及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进入更新世晚期,地球上*近的一次“冰期”—距今1万多年的“大理冰期”结束之后,地球开始变暖,冰川开始融化,全球出现大规模的海侵现象。受全球气候及海侵与海退影响,北部湾地区形成了海相沉积,以及较为宽阔的海岸平原、河谷平原,还有滨海半岛、岛屿的地形,加之陆上河流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和有机物及营养盐类到海洋中去,产生了中国内陆丰富的贝类、鱼类、虾蟹类等,使北部湾成为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为早期人类的迁徙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和食物来源。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北部湾地区的防城港、钦州、合浦等海滨上不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海滨贝丘遗址,这些遗址以“贝壳堆积”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北部湾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以捕捞水生动物作为主要的生计方式。考古证据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居民在北部湾地区繁衍生息,他们在这里采集、捕猎,创造了古老的海洋文化。北部湾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湾贝丘文化遗址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其中*有代表性的遗址有防城港市的亚菩山遗址、马兰咀山遗址和杯较山遗址,钦州市芭蕉墩遗址和上洋角遗址,合浦县牛屎环塘遗址等,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9000~6000年。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较多的鱼类遗骨、石网坠、用蚶壳做的网坠,以及大量的文蛤、魁蛤、牡蛎等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夹砂粗陶片和骨蚌制的装饰品等,还有各类贝壳和动物的骨骼等。大量海洋贝壳的发现,说明先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洋采集活动,并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北部湾先民以采牡蛎、捕鱼为主,这些潮间带和近海资源已成为当地原始居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同时,遗址出土的大型石网坠和大鱼的脊椎骨,不仅表明了当时人们利用海洋自然条件以丰富生活,而且表明了捕捞的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网坠是渔网的重要部件,它的发现说明当时海洋捕鱼渔网的存在,这是一种优良的捕鱼手段。这些都表明,北部湾的早期居民从海洋获取大量食物,逐步产生了一定的家庭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并制造简单的渡海舟筏,开始了航海活动。
  研究认为,北部湾地区早期居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开拓了对外交流体系,他们已尝试通过海洋空间交往,把中国灿烂的文明传向了中南半岛及太平洋中星罗棋布的岛屿,丰富了海洋文化的内涵,这些区域包括北部湾地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等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环北部湾区系”(廖国一和曾作健,2010)a。其研究认为,泛北部湾各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传统,深受海洋对外交流体系变迁的影响,在远古时代的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共同的以贝丘文化为特色的海洋文化。泛北部湾历史上的交往体系是远古、古代和近现代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相互需求的海洋交往体系。这种海洋交往体系自远古以来一直在发展、变化。它的历史发展与这一体系的演变密切相关。泛北部湾历史上形成的海洋交往体系和文化积淀,为今天泛北部湾的经济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廖国一,2010)。
  二、历史演变
  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港湾水道众多,自古以来就有“天然港群”之称。
  中国很早就有了海洋意识,《诗经 商颂》曰:“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祈祈”,反映了从海上来商朝交往和朝拜的盛况。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管子 轻重甲第八十》),主张通过经商使邻国臣服。史前考古研究证明了百越先民的航海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东南沿海成百上千的海岛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都与邻近大陆边缘的史前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特别是“以有段石锛和印纹陶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a。而“根据东南亚地区有段石锛的制造时间和发展阶段看,太平洋海岛地区和东南亚民族的起源,就是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越族”a。这足以明确地印证北部湾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甚至“新石器晚期”。秦统一六国后,北部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位置逐渐凸显出来,汉代以后其成为中国发展海外交通和进行海外贸易*重要的海湾。秦汉之后,北部湾沿岸地区纳入王朝版图,北部湾在汉代被称为涨海。秦国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始皇对海洋和海洋交通很重视,从此揭开古代以官方名义走向海洋的序幕。在北方,秦代开启了中国海上漕运的历史;在南方,秦始皇则是不遗余力地掌握南方沿海地区以便向海外发展。发展沿海港口和海外交通,向沿海地区移民,不仅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开发,还促进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b,这一次人口迁徙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使合浦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呈现出繁荣景象。东汉时,交趾叛乱,《后汉书》载,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诏长沙、合浦、交阯具车船,修道桥,通障谿,储粮谷”。汉朝在合浦囤积粮食进行军事战备,这些军事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合浦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使合浦成为岭南一大都会。
  汉初文景之治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尤其是自汉武帝开始,着意向南方海外国家拓展贸易,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海上航路的发展。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平定了南越国,设立珠崖、儋耳、南海、郁林、苍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等九郡,九郡皆位于今天的泛北部湾地区,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郡治则在今越南境内。汉朝在岭南设立九郡后,其商船、使者队伍便携带黄金杂缯(丝织品),从北部湾沿岸的合浦、徐闻出发,南入大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由此揭开了泛北部湾地区两千多年经济交往史的序幕。班固在《汉书 地理志》中记述了汉朝使节访问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的航程:“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a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官方商船从中国南部港口至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活动和开辟海上航路的*早记载。这段文字记载虽然简略,但却简明扼要地表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已与西南洋地区的海道相通了,它是中国与西南洋地区海路交通有史可考的*早记录,是中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根据其所记载的这条路的回程,已不再经陆路,而是绕过马六甲海峡,总的航程时间延长。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就更显出其重要性。两千多年来,合浦一直是州、郡、府县的所在地。近年考古发掘显示,合浦附近的汉墓有6000多座(一说上万座),已清理数百座。出土文物包括铜、铁、陶、漆、玉、琉璃等,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既有中国文物,也不乏舶来品。这反映了合浦作为一座港口城市,在西汉已达相当规模。恰如《中国通史》中所说:“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墓出土铜凤灯、鸭首铜方匜”b,而这些都不过是冰山的一角。“由此可以想见西汉时期合浦已是一座商贸发达、水陆运输畅达、人烟稠密的江海港口城市”c。如此多的汉墓的发现,可见当时合浦的繁荣景象。汉代以后,中原有识之士抵合浦,积极从事经商,“采珠致产数百万”d,资产数字的扩大,我国合浦、贵港等地汉墓中大量汉代钱币,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出土的汉代钱币,都反映了合浦汉代商业的繁盛。有商人积极从事海外贸易,浮海交趾,往来南海,促使合浦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三国时期,合浦郡曾一度改称珠官郡。当时的合浦不仅是连中原、抵交趾等地的中转港,同时还是以盛产珍珠(南珠)而闻名的商港。秦汉时期,合浦沿海居民已经以采珠为业。《后汉书 孟尝传》云:“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留籴粮食”。晋武帝时,交趾刺史陶璜上疏:“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e。晋武帝时,于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下诏:“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因此,中原和浙、闽沿海等地的商户及东南亚各国的商旅,纷纷前来合浦买卖“南珠”,合浦港的水陆交通因此更加繁忙。
  唐代,北部湾被称为交海。当时,广州港因其地理、物产诸多因素比合浦更为优越,而发展成为华南*大的港口。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巨大的船只从州江沿南流江航行已很困难。但是,北部湾港口依然繁华,特别是合浦的采珠业非常兴旺,吸引了大批中外商人的到来。唐代,广西地区的陆上交通得到了发展,也促进了海外贸易。当时处于广西附近的林邑、文单(今老挝万象)等国的国王、使臣、商旅,频繁地经广西出入中原地区。同时,出广西,借道当时邻国安南,还能抵达骠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天竺(今印度地区)等国。这条被称为“安南通天竺道”的通道,《新唐书 地理志》下是这样记载的:出广西境,再从“安南经交趾太平,百余里至峰州。又经南田,百三十里至恩楼县 安南境也。又八十三里至傥迟顿,又经八平城,八十里至洞澡水,又经南亭,百六十里至曲江,剑南地也 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乐城二百里。又入骠国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经突旻城至骠国千里。又自骠国西度黑山,至东天竺迦摩波国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罗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国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国东境恒河南岸羯硃嗢罗国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国六百里”。这段描述详细地说明了当时从中国通往骠国和天竺的道路。又据《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出广西,经当时的邻国安南,去环王国城(今越南中部横山至南部藩朗一带)、文单等国的路径:“一路自州东二日行,至唐林州安远县,南行经古罗江,二日行至环王国之檀洞江。又四日至硃崖,又经单补镇,二日至环王国城,故汉日南郡地也。自州西南三日行,度雾温岭,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县,又经罗伦江及古朗洞之石蜜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阳县。又经漦诳涧,四日行至文单国之算台县,又三日行至文单外城,又一日行至内城,一曰陆真腊,其南水真腊。又南至小海,其南罗越国,又南至大海。”从这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南半岛已经拥有了相互连通的道路,无论从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1
一、起源遗迹 1
二、历史演变 2
三、精神瑰宝 7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机遇 11
一、“两廊一圈” 11
二、双核驱动与三区统筹 12
第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15
一、“向海经济”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及战略意义 15
二、广西打造西部地区向海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基础 17
三、广西打造西部地区向海经济发展先行区的重点方向 18
四、广西打造西部地区向海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实现途径 20
第四章 北部湾自由贸易港构建设想 23
一、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可行性 23
二、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制约因素 30
三、海南自贸区建设对广西的机遇与挑战 35
四、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总体构想 39
五、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第五章 北部湾区域发展新高点 52
一、打造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新引擎 52
二、建立高铁经济新常态下北部湾滨海、西江珠江生态旅游联盟 71
三、创建区域性国际人力资源培养与交流中心 83
四、创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87
五、打造沿海沿边沿江门户集群 92
第六章 区域融合发展 96
一、海陆开放 96
二、海铁引擎 101
三、海洋产业 104
四、先导区 110
第七章 共铸北部湾“海丝”梦 113
一、八桂扬帆奋进时 113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6
后记 12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