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发展规律及实践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5123
  • 作      者:
    作者:王丽|责编:刘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发展规律及实践》试图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区域发展规律进行集成性研究,分别从自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规律、经济社会自身规律、经济社会对自然的影响规律三部分展开。其中,自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规律从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两方面展开;经济社会自身规律主要介绍了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化规律、空间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对自然的影响规律重点介绍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每一部分除介绍规律本身外,结合笔者以往调研实践,通过案例形式,对各类规律在现实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不同程度的展示。
展开
精彩书评
人文地理学、产业经济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自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规律
  第1章 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规律
  本章首先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产业、人口、城市发展等的影响及原因,描述其所展现出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列出实践案例进行阐述。
  1.1 规律认识和分析
  第一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包括城市建设和空间发展影响因素众多,但其自然地理依赖性目前仍较为明显,随着自然地理格局的变化,其呈现一定的规律和特征。当然,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影响并非始终不变,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相关影响会逐步减弱。
  1.1.1 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及规律
  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第一产业是主导,而第一产业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较为深刻的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植物及动物资源,而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受水、温度、光照、空气、土壤等要素影响,上述要素与自然地理息息相关。自然本底条件受多种因素作用,体现出高度复杂性,但从宏观上,仍然呈现一定规律特征,继而对于植被生长也产生规律性影响。例如,随着纬度的升高,尤其45°N以北的区域,温度和光照相对低纬度地区降低,因此,从遥感影像上可以看到,植被生长以温度和光照胁迫为主;青藏高原在45°N以南,但海拔高,光照丰富且温度偏低,因此,植被生长以温度胁迫为主;30°N附近区域受副热带高压及信风影响,空气下沉增温,信风由高纬向低纬运动过程中也逐渐增温,空气中的水汽远离饱和点,很难成云致雨,植被生长以水分胁迫为主,但我国30°N附近区域主要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局地气候改变,雨量丰沛,属于植被生长无胁迫区域。再如,对于山地,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定范围内湿度逐步增加,植被也呈现垂直地带性差异;迎风坡和背风坡由于温度、湿度等差异,植被也具有明显的区别。上述反映了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定变化,植被生长受到的规律性影响(图1-1)。
  图1-1 陆域植被生长的光温水胁迫因子
  资料来源:《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
  对于我国而言,从宏观上来看,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一定规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其对植被和农牧业发展的影响也呈现一定规律性。总体而言,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转向,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以地形和气候为主要依据,我国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图1-2)。东部季风区海拔相对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广阔平原;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影响明显,雨热同季,气候湿润;本区域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西北干旱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为高大山系分割的盆地、高原,局部有窄谷和盆地;夏季风受山体阻挡难以到达,水分不足限制了温度发挥作用;本区域以荒漠为主,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仅山地和水量充沛区域分布有森林、草甸等植被。青藏高寒区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有不少海拔为7000~8000米的山峰;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温度过低限制了水分发挥作用;本区域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分布有高山草甸和灌丛,东部和南部边缘的山谷地区有森林。根据上述宏观地理规律特征,不同区域第一产业的特征也呈现明显区别。东部季风区,整体而言,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尤其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结构以草原牧业为主,水资源条件较好区域发展灌溉农业;青藏高寒区,农业生产结构以高寒牧业为主,少数条件较好地区发展一定的林业和种植业。
  图1-2 我国三大自然区
  自然区名称主要参考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自然区划概要》编写组提出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除此之外,农业生产条件好的东部季风区,其随纬度变化的气温差异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内部的植被状况,相应地农产品和作物熟制受到影响。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北部为寒温带,在此区域生长季短、气温低,植被以落叶针叶林为主,农作物只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蓝、春大麦等。寒温带以南、沈阳以北的东北大部为中温带,在此区域冬季严寒时间较长、积温较低,只能栽培耐寒的小苹果、秋子梨、李、杏等果树,农作物一年一熟,以喜凉的春小麦、马铃薯、甜菜、亚麻等作物为主,还有早熟品种的大豆、玉米、高粱和粳稻。中温带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在此区域冬季严寒时间较短,春、秋季温度日差较大,是我国主要的落叶果树产区,适宜栽培优良品种的苹果、梨和桃等,以及枣、柿、山楂、樱桃、葡萄、核桃、板栗等,农作物有两年三熟的冬小麦、三年四熟的棉花,水浇地或适宜土壤上也有一年两熟旱作制的冬小麦,此外,还有油菜、花生、甘薯等主要农作物。暖温带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其中,秦巴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除高山外,属于夏季以水稻、棉花为主,冬季以小麦、油菜为主的两熟制区域;再往南区域,冬季温暖、夏季湿热,是我国主要的常绿果树产区,有广柑、红橘、金橘、枇杷、杨梅等,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除一般可一年水旱两熟外,不少地区还可两年五熟;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种植双季水稻,另外,冬小麦为中熟和早熟品种,南部还有甘蔗、木薯等。云南-广东-台湾南部、海南岛及南海诸岛为热带,气候温润、常年高温、没有显著冬季,有双季稻和一年三熟水稻,偏南还有一年四熟的甘薯,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木薯、芋类等,还有香蕉、椰子、菠萝、腰果、油棕、橡胶、咖啡、可可、胡椒、剑麻等经济作物。
  1.1.2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规律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众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但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是重要而深刻的。直观上分析,人居于一地首先是为了生存,一般而言,本地农业生产力大小较大程度上决定了生存所需物品的供给能力,也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的承载能力;而正如上文所分析,农业生产力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较大。在经济发展初期,牧区人口密度不如农耕区人口密度高,旱粮区域人口密度不如稻作区域人口密度高,一熟区域人口密度不如二熟、三熟区域人口密度高;具体而言,20世纪初,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新疆等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人口密度大概为每平方公里1人以下,以旱粮为主的河北平原、豫东鲁西的黄河冲积平原等区域人口密度大概为每平方公里300人,而南方以稻作为主的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0人以上,其中,秦淮河谷稻作区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人左右,而一些条件优越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0人。另外,自然生存条件本身的优劣对人口分布产生着直接影响。除此之外,无论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农业生产力都对本地经济发展产生着作用,继而影响着吸引人口和供给服务的能力。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也都一定程度地作用于社会发展,影响着文化民俗、方言、饮食等特征。
  关于我国自然地理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规律,*负盛名的当属“胡焕庸线”。“自黑龙江之瑷珲(现隶属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 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 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 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 百分之四,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胡焕庸,1935)。“胡焕庸线”于1935年提出,直至今日,我国人口分布仍然呈悬殊的西北与东南两部差异,整体格局未变。另外,在此基础上,不少研究发国主要的落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自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规律
第1章 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规律 3
1.1 规律认识和分析 3
1.2 实践案例 12
第2章 资源禀赋影响规律 23
2.1 规律认识和分析 23
2.2 实践案例 36
第二部分 经济社会自身规律
第3章 产业发展规律 51
3.1 规律认识和分析 51
3.2 实践案例 54
第4章 城市化规律 82
4.1 规律认识和分析 82
4.2 实践案例 84
第5章 空间发展规律 94
5.1 规律认识和分析 94
5.2 实践案例——长江经济带内城市群及城市集聚区 102
第三部分 经济社会对自然的影响规律
第6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17
6.1 规律认识和分析 117
6.2 实践案例 120
参考文献 135
附录 140
后记 2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