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自然人类耦合视角(精)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82055
  • 作      者:
    作者:张大伟//徐辉|责编:李晓娟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自然人类耦合视角》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域内的资源环境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站在全球视野,首先通过选取核心和关键指标,综合和集成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以表征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和需求,构建了基于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社会系统、生态-文明系统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其次以2016年底为时间节点,选取并挖掘了50个国家1991~2012年的数据,分别从国家、区域及全球的角度,按时空序列综合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及域内各国资源环境生态的历史现状、时空动态、演化规律、互补潜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并进行全球性的定位分析和域内格局分析;*后,通过发展趋势预测和平衡性布局的纵横向比对,综合提出基于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基本判断、总体方案、“近中远期结合、宏中微观结合”的主体方案和补充方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指出,中国将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习近平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还提出了通过五方面的措施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即加强政策沟通、加强设施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资金融通、加强民心相通(以下简称“五通”),从而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多维度推进的带状区域大合作。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又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至此,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内容的“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倡议正式制定并进入全面推进和建设实施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面对疲软的全球经济增长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区域局势,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构想和全球治理方案,旨在依靠我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五通”建设为核心内容,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简称“三个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更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必将有力地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自提出之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根据《“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达64个。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等。特别是在2017年10月1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2017年10月24日,更是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正式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牵动了全世界的目光,收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和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面之广,合作度之深,资金流之巨,工程量之大,影响力之远,受益人之多,均为世所罕见,这也决定了其顺利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可忽视的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不仅表现在整体国际局势,域内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基础设施、科技实力、生活水平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方面存在的复杂情况和巨大差异;同时也表现在域内各国在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灾害防治等自然基础支撑条件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方面存在的支撑能力、质量水平、利用效率和恢复弹性等的巨大差异。相对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而言,这些自然支撑条件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差异与挑战则尤为重要,它们是支撑“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和稳步实施的基本物质基础。必须通过深入研究、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系统优化沿线国家的气候、资源、环境、生态等自然禀赋差别和防灾减灾预警等相关问题,进而通过深入的国际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持续的自然支撑能力、水平和实效。
  “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历程最长、途经国家最多、辐射区域最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陆路经济大动脉、大走廊”(胡鞍钢等,2014;汪晓文,2015)。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蕴藏的自然资源很丰富,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但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沿线国家大都是环境和生态脆弱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巨大,共同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巨变、自然灾害频发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域内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安全,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域内各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人民生活的稳步提高(Huang et al.,2017)。因此,相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自然支撑条件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压力与制约的响应将更为明显,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景和福祉所依,如何趋利避害,将宝贵的自然资源财富转变为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缘相接,拥有着共同而相似的生态环境,其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李泽红等,2014)。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实施,沿线国家的人类活动将会显著加剧,特别是域内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会明显增强,从而给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压力、影响和挑战。因此,本书拟基于自然人类耦合的视角,重点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问题,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域内资源环境生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别从国家、区域及全球角度,按时空序列进行全方位和纵横向的比对分析、趋势预测及对策研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化绿色发展和共建文明的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第2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况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依托陆上国际大通道,致力于打造一条贯穿亚欧非大陆的互联互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其起源于中国,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点,以环中亚经济带为核心,以亚欧经济带为拓展,主体贯通了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大部分区域。放眼国际,“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最有活力的东亚经济圈,西连以欧洲为联盟的发达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广大腹地国家;回望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连接着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而且连接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东北及内陆各省。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整体必将形成一条“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之路(胡鞍钢等,2014;白永秀和王颂吉,2014)。
  为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有一个相对全面、客观和准确的把握,以及能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和战略布局,有必要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梳理。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
  2.1 研究区地理区位划分
  从地缘经济学角度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起源于中国,穿过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后,途经里海、黑海、西亚的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直至欧洲的波罗的海、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其中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中东欧一直都是大国角力的焦点区域(李稻葵和程浩,2015)。根据《愿景与行动》等相关构想(杨恕和王术森,2014;李稻葵等,2014),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北至南分别规划展示了三条线路。
  第一条线路为北线:从中国发起点开始出发,首先穿越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北部与俄罗斯西南部地区,然后途经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乌克兰、芬兰、瑞典等东欧、北欧国家,最后到达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与英国、爱尔兰等西欧国家相连。
  第二条线路为中线:从中国发起点开始出发,首先穿越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南部等中亚地区五大国家之后,然后穿越里海到达南岸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经过黑海,最后到达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等中欧、南欧国家。
  第三条线路为南线:从中国发起点开始出发,首先穿越缅甸和孟加拉国等相邻国家,然后途经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地区,最后经过伊朗到达塞浦路斯、以色列、约旦、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等中东地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以政府和学界对其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和判断,但结合已有研究文献(白永秀和王颂吉,2014;李稻葵等,2014;董锁成等,2014;潘竟虎等,2016),可以大致形成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概念。根据2012~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从狭义的口径估算,“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覆盖面积约为3962.12万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6.59%;总人口为21.75亿~31.47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0.87%~44.67%;经济总规模为13.42万亿~1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规模的18.54%~22.1%,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其经济规模更大,约占世界经济总规模的26.9%。而从广义的口径估算,“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覆盖面积为4907.4万~7192万km2,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2.94%~53.6%,总人口为40.71亿~53.7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7.42%~77.5%;经济总量为27.48万亿~46.65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8.3%~65.0%,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其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将会更高。同时,随着世界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参与国家或国际组织始终处于持续、快速的增加态势,相关信息可以直接从2017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的中国一带一路网中不断更新的参与成员单位名录获得。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为“心脏”,将发展中的东亚、东南亚与发达的欧洲经济体和发展中的非洲相连接,构成了亚欧非三大洲广大地区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大动脉,必将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断迸发并输送新的动能和新鲜血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董锁成等,2014;王志远,2015)。
  为此,本书选取了具有相对比较广义也是众多研究中提及最多的50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中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英国、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国、伊朗、塞浦路斯、以色列、约旦、伊拉克和叙利亚。
  2.2 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背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主体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半干旱区是发展中国家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微小的气候变化都会对这一区域造成更为显著的影响,相对湿润区而言,干旱半干旱区承受的气温增暖等气候灾害要严重很多,且未来全球干旱半干旱区仍将加速扩张(Huang et al.,2017)。已有研究表明,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全球干旱半干旱区人为CO2的排放量只有湿润区的30%左右,但其升温比湿润区要高20%~40%。……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第2章“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况4
2.1研究区地理区位划分4
2.2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背景6
2.3研究区地缘政治人文环境9
2.4研究区经济贸易基础15
第3章国内外研究进展20
3.1进展概述20
3.2进展详述21
3.3存在问题27
第4章研究方法概述29
4.1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的构建29
4.2主要方法介绍30
4.3数据来源46
第5章研究结果48
5.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足迹模型的时间序列动态演变48
5.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域内空间分布特征56
5.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足迹模型结构组分的生态盈亏分析76
5.4“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预测102
第6章研究结论108
6.1“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定位分析108
6.2“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内部分析112
6.3“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性布局分析115
6.4“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预测117
第7章“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119
7.1基本判断120
7.2总体方案120
7.3主体方案121
7.4补充方案129
第8章研究展望133
8.1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3
8.2研究具有很强的基础性135
参考文献137
附录1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