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章以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为发达国家代表,以巴西、南非、韩国与中国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代表,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学术人才国际流动政策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第二章,通过定量分析考察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学术人才国际流动对知识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不同学科学术人才的国际流动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相较于未发生流动,海外留学对科研产出数量、质量、贡献、合作均存在积极影响,双重流动次之,海外访学的影响则相对有限。与此同时,不论留学还是访学,到北美地区流动对科研产出影响比到亚太、欧洲地区流动的影响更大。基于上述发现,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对海外留学与访学两种最主要国际流动进行深入考察。其中,第三章,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考察国际合作在海外留学与知识生产之间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海归学者科研合作的生成、维系与拓展路径与过程。第四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分析访问学者在访期间的学术参与及身份建构,揭示海外访学对知识生产影响相对有限的深层原因。第五章,在上述章节已有分析基础上,通过加入流动世代的交互项,进一步分析国际流动对知识生产影响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国际流动,尤其是海外留学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呈现减弱态势,到北美地区流动对科研产出的影响逐渐变小,我国呈现出从全球学术体系的边缘向中心靠近的趋势。这意味着核心—外围的层级结构对我国学者知识生产的影响呈现减弱态势,全球科学体系中的开放结构属性愈加显现。最后,聚焦“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探讨中国改变全球知识生产体系的核心-外围结构的可能性,以及这种改变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