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理论与发展研究》:
一、“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的共性
在市场社会主义流派的众多理论模式中,“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之间存在许多相同之处。这两种模式都是对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进行大胆探索的历史成果,都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式,目的都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的有效配置,改革的具体措施都涉及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看,“锡克模式”是在继承“兰格模式”的优势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既充分肯定了“兰格模式”的积极作用,也继承了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发展市场机制的思想。
(一)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蓝图的整体方向和最终目标,脱离了公有制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出现断层和脱轨,经济发展将会失去主旋律和指挥棒。因此,无论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是波兰,在进行市场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中都要紧紧抓住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引入市场机制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从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的角度来看,奥塔·锡克和奥斯卡·兰格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都是在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熏陶下,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各种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先进思想和观点,进而分别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的经济理论成果。从两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来看,都强调了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中可以起到调节经济增长活动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尤其是“兰格模式”在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大论战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核算的试错法”后,打破了“新奥地利学派”坚持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的传统经济理论观点和思想认识盲区,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市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重建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价值和研究方向。“锡克模式”在此基础上更加强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将经济核算中的价格问题更加细化和规范。从模式设计的初衷和目标来看,“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也非常相似,二者都是为了突破苏联僵化模式的发展困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设计的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模式。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两极格局下的东欧国家长期受到了苏联政府的政治打压和经济管制,被迫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导致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兰格和锡克都是基于这种扭转国家经济形势的急迫心切,分别设计出了各具本国特色的“兰格模式”和“锡克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伟大事业都贡献出了相当重要的科学力量。
事实上,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军事工业化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到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控制和集权管理,捷克斯洛伐克应该会继续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历史事实无法改变,自从被迫照搬苏联模式的捷克斯洛伐克开始转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之后,便遭受了过渡时期的艰难阵痛和种种不适。相对于波兰来说,这个国家经历过多次的被殖民侵略和领土分裂,直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败了波兰境内的德军并占领了整个波兰之后,波兰人民共和国于1952年正式宣布成立,由此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走上社会主义的起点不同,但是二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转折点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红军获得了胜利,而且都是在斯大林主义的苏联模式下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锡克和兰格在研究和设计本国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的过程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前提而展开的,这也是整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共同前提。
(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关系着整个经济过程的增长效率和发展质量。无论是“兰格模式”还是“锡克模式”,乃至其他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其实都是主张应该运用经济管理,而不是政治管理的手段来调整和解决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具体的方案设计和改革构思则因人而异,也因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异。毫无疑问,“锡克模式”与“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上是目标一致的,而且锡克和兰格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现形式和执行措施的,他们都反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分配方式,认为这种分配方式不仅会直接导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消费产品的分配不合理,还会引起商品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