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要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要强化全面性认识。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不能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超越了需要主要依靠外资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成本驱动、出口导向、高速度工业化转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高质量工业化,不能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二是要强化全局性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重大战略调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全国统一的大循环、大市场,不能只考虑建设本地区、本部门、本区域的小市场和小循环,搞低层次物流循环。三是要强化协同性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将强化需求侧管理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协同起来,不能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主要是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而忽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或者是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忽略了加强需求侧管理,对扩大内需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四是强化系统性认识。不能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割裂考虑,要充分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三新”有机地、系统地放在一起理解其深刻内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经济活动本质是一个基于分工和价值增值的信息、资金和商品(含服务)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的主体之间流动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循环环节。一个正常的经济合理增长的经济循环,需要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在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内部循环流转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而内需主导、内部可循环又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当前,国内经济循环不畅、制约扩大内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我国内需体系还不完整,还需进一步完善,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就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而完善内需体系、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具体需要从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几个方面改革入手。尤其是国内供给和需求之间不通畅的关键矛盾在于供给方不能充分适应需求的转型升级,造成供求之间无法正常适配形成经济循环,这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当然,国内大循环畅通也需要国际大循环促进循环效率和水平的提升。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仅仅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的数量上国内循环量占比为主,这不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测度分析表明,实际上从GDP数量上看,中国的经济循环量早已经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①,这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亟须通过破坏式创新实现新的生产函数组合。经济全球化也正遭遇强势逆流,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难以为继,关键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安全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循环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堵点和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