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学科修辞视域下的隐喻型术语翻译研究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5243400
  • 作      者:
    作者:江娜|责编:张淑文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江娜,中国药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隐喻型术语跨语再命名的认知语境制约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术语翻译批评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论术语英译研究”、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术语的隐喻命名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以及中国药科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培育项目“基于交际语境的隐喻型术语翻译策略研究”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文社会学科汉英动态术语数据库的构建研究”并负责完成经济学子项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结合科学哲学中的科学修辞研究、传统的言语修辞学研究以及当代的广义修辞学研究,构建跨学科修辞理论框架,在跨学科修辞视域下探讨隐喻型术语的认知本质、交际功能以及具体的复合修辞特征及其跨语翻译实践策略,旨在解决隐喻型术语翻译的理论框架构建问题并指导相应的隐喻型术语翻译实践。本书共由七章组成。除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第七章结论以外,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分别为隐喻型术语翻译研究的跨学科修辞理论框架构建(第三章)、隐喻型术语的双重修辞功能(第四章)、隐喻型术语的复合修辞特征(第五章)以及隐喻型术语翻译的跨学科修辞取向(第六章)。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本书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界定
2.1.1 隐喻型术语
2.1.2 修辞
2.1.3 术语翻译
2.2 隐喻型术语及其翻译研究述评
2.2.1 隐喻型术语研究
2.2.2 隐喻型术语翻译研究
2.3 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2.3.1 国外术语翻译研究
2.3.2 国内术语翻译研究
2.4 翻译相关的修辞学研究述评
2.4.1 国外翻译相关的修辞(学)研究
2.4.2 国内翻译相关的修辞(学)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学科修辞理论框架构建
3.1 术语命名作为修辞行为的特殊性
3.2 隐喻型术语命名的科学修辞本质
3.2.1 科学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
3.2.2 隐喻型术语的科学隐喻本质
3.2.3 隐喻型术语的科学隐喻功能
3.3 隐喻型术语应用的言语修辞功能
3.3.1 言语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
3.3.2 隐喻型术语的表意功能
3.3.3 隐喻型术语的表情功能
3.3.4 隐喻型术语的表美功能
3.4 隐喻型术语翻译的广义修辞机制
3.4.1 广义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
3.4.2 隐喻型术语修辞活动两主体
3.4.3 隐喻型术语修辞功能三层面
3.5 隐喻型术语及其翻译研究的跨学科修辞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隐喻型术语的双重修辞功能
4.1 隐喻型术语的类型及其修辞功能差异
4.2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浅层认知主导功能
4.2.1 概念命名与阐释的辅助
4.2.2 概念理解与记忆的促进
4.3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深层认知主导功能
4.3.1 理论建构与发展的影响——以“人力资本”为例
4.3.2 思维拓展与延伸的推动——以“博弈论”为例
4.4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言语交际主导功能
4.4.1 专家群体交际的理论劝说功能
4.4.2 非专家群体交际的应用劝说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隐喻型术语的复合修辞特征
5.1 隐喻型术语修辞特征的类型复杂性
5.2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双重复合修辞特征
5.2.1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认知修辞特征
5.2.2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交际修辞特征
5.3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认知主导修辞特征
5.3.1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隐喻性特征
5.3.2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系统能产性特征
5.4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交际主导修辞特征
5.4.1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表情色彩
5.4.2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文本建构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隐喻型术语翻译评价的跨学科修辞策略
6.1 隐喻型术语翻译评价的跨学科修辞取向
6.2 隐喻型术语翻译的跨学科修辞效果评价
6.2.1 科学修辞认知功能的跨语实现
6.2.2 言语修辞交际功能的跨语实现
6.3 隐喻型术语跨学科修辞功能的跨语实现层面
6.3.1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修辞技巧”层面的再珊
6.3.2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修辞哲学”层面的重建
6.3.3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修辞诗学”层面的构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书的主要发现
7.2 本书的主要启示
7.3 本书的主要不足
7.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