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框架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
(二)工厂民族志
(三)资料的收集
三、消费视域下流动人口的身份表述
(一)动人口何需工人化
(二)无产化:农民的工人化的理论困境
(三)消费实践的个体化:流动人口工人化的现实约束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理论:以消费为核心的解读
一、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研究动态
二、商品拜物教式消费的社会理论
三、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二重性
(一)消费的有形之物象征意义
(二)消费中的无形之物——闲暇时间的象征意义
四、小结
第二章 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商品消费与符号消费
一、马克思从商品的视角检视生产社会
二、鲍德里亚从意义的符号系统解析消费社会
三、商品的祛魅与社会关系的回归
四、小结
第三章 消费主义话语下的主体性重构是何以可能
一、自我认同的道德背景——不可逃避的框架
二、多元化的道德根源
三、强评估(strong evaluation)——道德共识何以达成
四、结论:道德地形学中的本真性伦理
第四章 西方消费话语下的主体性转型
一、西方农民市民化程
(一)客观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主观身份认同的转型
二、西方社会中个体化的历史
(一)市民化的个体化
(二)制度性的个体化
三、个体性:主体性重构的一个重要维度
四、小结
第五章 历史、现实与流动人口的主体转型
一、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历史和现实制约因素
(动人口市民化的历史制约因素
(二)多元经济结构现实下的市民化路径
二、非正规就业:就业形势的新常态
(一)非正规经济:经济的新常态
(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难题
(三)非正规就业——市民化道路再探讨
三、小结
第六章 家庭、消费主义与主体性重构
一、流动人口家庭化背景下的代际传递
二、研究路径与资料获取
三、家庭关系的庇护
四、学校教育:认同下的无视
五、消费主义的生活观念
六、中产的想象和未来职业规划
七、小结
第七章 辛劳中的愉悦:消费主义与主体性重构
一、生产过程的辛劳主体性
(一)传统车间管理下的生产主体
(二)现代流水线上的生产主体
二、闲暇消费中的愉悦主体性重构
(一)消费主义的生活空间
(二)消费主义的生活理念
(三)追求自我的主体性
三、小结:破除虚假,重构消遣经济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