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才是战争(将略)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622614
  • 作      者:
    作者:王正兴|责编:郭翠青|绘画:李不白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以战术讲解战争,专业!

作者是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之前是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水平很高。

十年磨一剑,经得起市场检验!

作者是历史大V“这才是战争”,多年来持续在公开平台发表自己对历史战争的见解,深受读者喜爱。本书是他集十年时间所著内容之精华,以战术视角解读中国古代历史战争。

搭配全彩印刷中国历史地形图

要对战争行动有深刻的理解,第一点就是必须懂地理,不然不足以谈兵事。本书结合地图讲解战术过程,内容讲解更生动、易懂。地图是由畅销书作者、专业地图从业者李不白老师绘制,内容质量更加精良。

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

史官和很多历史文人都不太精通军事,他们只能尽量忠实地记录历史,却不知其所以然,其军事水平远不及笔下的风云人物,无法精准地分析历史战争的成败缘由。本书作者是解放军野战部队军官出身,军事水平非常专业,内行看门道,他对历史战争的分析可以弥补史籍资料的不足之处,为读者打开新的视角。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正兴:

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百万粉丝大V,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代表作《这才是战争》。


展开
内容介绍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实跟韩信没关系? 关羽败亡,根本原因竟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关? 刘邦是如何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的? 八月之变,董卓为何是赢家? ………… 本书以战术角度切入,复盘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历史战争事件,如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五丈原之战、兴势之战等,结合全彩中国历史地形图,专业且透彻地分析了谋臣武将的战略战术的功与过,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并建设性地给出可能会有更好结局的战略建议。同时,本书还根据众多历史典籍的记载,勘正谬误,进行合理地推测。 看中国古代战争史,学习将才的战术谋略!
展开
精彩书摘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凡是看过《史记》的,或者稍微了解兵圣孙武的人,都知道上面这句话。

确实,吴王阖闾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和孙武有莫大的关系。但是本文并不是来称颂孙武的,而是来讲一讲孙武的不足。



成为春秋霸主的吴国迅速败亡

公元前 506年,孙武助吴王阖闾伐楚,吴国以 3万之众过义阳三关进入楚国,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在柏举之战中一举打败了总兵力至少 40万的楚国。

这就让人产生了一个疑惑:

为什么 3万吴军能实现如此壮举呢?

 

但是如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10年之后的公元前 496年,吴王阖闾在槜李与越王勾践交战,战败身亡。两年后,其子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践一败涂地,越国差点灭国。

公元前 482年,吴国在黄池与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国会盟,压倒晋国成为盟主,国势声望达到了顶峰。

可是仅仅 9年后,越王勾践就灭掉了曾经如日中天的吴国,成为了新的霸主。

这就让人产生了一个新的疑惑:

吴国为什么败亡得这么快?

如果用通常所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吴王夫差杀害忠臣伍子胥,不先灭越国,反而北上与晋国争霸,消耗了国力来进行解释,显然解释不了。

1.吴国北上争霸,并没有打太大的仗,兵力并没有很大的损失。

2.吴国本来的核心地区在宁镇(南京、镇江)。吴国的强大是一部对外扩张的历史,正是对苏北、苏南、淮南、淮北等地区的不断征伐和扩张,才让吴国成为一个地方千里、日益强盛的大国。向北扩张,是从吴王寿梦到吴王夫差以来七代吴王的既定国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国家战略。

3.越国根本不是那么好灭的,越王勾践统治的越国其实只是众多越人中的一支,当然也是比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号称“百越”,其实是一个多种多源的蛮族统称。除了于越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越人部落。后来楚灭越国,越人实际并没有灭亡,只不过分成多支,或称君,或称王,楚国对越国原有的旧土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统治。再后来,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也没有对越人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为反秦的主力。体量远小于秦国的吴国如果真想灭掉越族,势必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之中。


 

吴国的兴衰是一个大历史,可以单独写成一本书,所以本文仅仅从一个

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

《孙子兵法》中这两句话到底在讲什么?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里有这么两句话:“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这就是所谓的“五事七计”中的两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两句话,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把这两句话解释清楚。这两句话是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来解释的。

正如前文所说,春秋末期的柏举之战,楚国的总兵力至少有 40万。怎么会有这么多?

春秋末年,诸国因为常年互相攻伐,原有的国人兵役制趋于消亡(注:所谓国人就是当时住在城里的人,用古罗马的话来说,这些人才有公民权,才可以当兵),大量原来没有资格当兵的“野人”被补充进入军队(注:所谓野人就是种地的农民),因而军队数量大大膨胀。

当时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规模扩军备战,比如常年的霸主晋国在平丘之会就一次性出动兵车 4000乘(《左传·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羊舌鲋摄司马,遂合诸侯于平丘。”)。就连小小的郑国在子展、子产伐陈国时,也出动兵车 700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六月,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楚国更是仅从陈、蔡、不羹几个大县就能各征集千乘的兵力(《左传·昭公十二年》:“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

按照春秋末期的兵制,一乘 75人,而楚国特例,一乘百人,所以才说楚国总兵力至少 40万。

别说楚国了,郑国都有至少 5万兵力。可吴国攻楚,集结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兵力,却只有大约 3万人。

这是什么原因?

要知道,当时的吴国地盘早已远远超过郑国,可是士兵数量却少于郑国。

第一,吴国当时的核心区域苏南在现代是极为发达的地区,在当时却极为落后。经济落后,产出低下,就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养不活更多的人。这就缺少了当时最关键的资源——人。

第二,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兵众孰强?”的真正含义。按照古代的兵役制度,男子 18~ 60岁都要当兵。当各国普遍让“野人”参军后,军队的规模和员额数量是大大增加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战斗力无法保证。在孙武看来,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孙武有针对性地提出,不能这样搞,得走精兵路线,挑选精壮男子,组成精锐部队。而剩余的人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又不会影响国力。

孙子之后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叫吴起。所以有句话叫“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所以,你说吴起的魏武卒部队没有借鉴孙武的经验,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再看下一句“士卒孰练”。春秋时期,各国是怎么进行军事训练的?

贵族中有御和射,而军队叫作“蒐”和“狝”。所谓蒐狝,就是田猎。用古人的说法就是“因大蒐乎田隙”“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农忙的时候种田,农闲的时候才以田猎的方式进行军事训练。

这样的军队,训练水平必然不高。孙武又说了:这样不行,要建立职业军队,进行专门的军事训练。所以吴国在五湖(今太湖)之滨有专门的练兵场所,“选练士,习战斗”(《吕氏春秋·首时》),“习术战骑射御之巧”(《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建立了一支强大而精悍的常备军。吴国以此为基础彻底打败了楚国,越发强盛。

这是孙子对古代军制作出的巨大贡献,从此军队职业化,步兵真正成为战场的主宰力量长达几千年。

 

 

让吴国强盛的密码,偏偏正是让吴国衰亡的原因

可是,导致吴国迅速衰亡的原因正在这里。

对吴起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吴起一手创建了“魏武卒”制度,凭借这支精兵,几乎百战百胜。

而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吴起手下的魏武卒和当年孙武训练出来的吴国精锐部队惊人地相似。而吴国和魏国也惊人地相似:这两个国家地盘并不广大,国家整体实力也并不算强,但是都依靠一支精挑细选、严格训练的军队成就了霸业;然而两个国家的霸业都未能维持很久,很快就衰落了。

我们来看一下魏武卒的经历,吴起离开魏国后,大约在公元前 364年,魏惠王重建了魏武卒部队,后来在庞涓的率领下东征西讨,几乎无往而不利。

可是在 10年后的公元前 354年,魏武卒在桂陵之战中被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军击败。

在公元前 341年的马陵之战中,魏军再败。

从此,魏武卒退出了历史舞台,魏国也走向衰落,再也未能雄起。

虽然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将庞涓都败在孙膑的计谋之下,可是魏武卒部队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要知道战国时代的人是这么评价魏国和齐国的军队的:“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可为什么魏武卒不能发挥实力挽回败局呢?

我们再来看看强大的吴国军队的结局。在槜李之战后的公元前 494年,吴王夫差重建了失利后的吴国军队,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军,报了一箭之仇。在 12年后的公元前 482年,吴国军队在黄池之会中依然显示出强大的实力,震慑了第一大国晋国,达到顶峰。可是在短短的 10年之中,吴国军队屡次败给昔日的手下败将——越军,简直毫无抵抗能力。公元前 473年,吴国被越国灭亡,曾经无比强大的吴军变得不堪一击。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国家维持霸权的时间差不多都是 10年,部队也差不

多都在 10年之后开始慢慢失去了以往强大的战斗力,在 20年后到达谷底。

其实,这正是孙武和吴起所采用的兵役制度的弊端。

1. 他们都从全国范围内精选强壮的男子从军,这就使得他们的军队在年龄结构上和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不同。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是 18~ 60岁的男子,虽然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参差不齐。而孙武和吴起的军队,因为严格的选拔标准,基本都是 20~ 30岁的壮年男子。这样,军队在先天上就具有优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20年后,因为按照他们的兵役制度,这些人仍然在继续服役,这支军队的年龄构成一下子变成了 40~ 50岁,战斗力自然急剧下降。

2. 为什么这两支军队的士兵年纪大了以后还在继续服役呢?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幅员辽阔的大国,人口数量先天没有优势。要组建一支精选的军队,势必从全国范围挑选。从古人的记载中可以知道,魏武卒大约 7万人,吴国的精锐军队大约 3万人,这两个数字正好是这两个国家机动兵力的极限。在完成一次挑选后,想要再进行一次选拔,重新达到这一员额,至少需要 10年时间。

3. 10年时间似乎跟之前所说的 20年时间的衰落周期不一致啊?这就是因为还有第三点。如前所述,这两个国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魏武卒采取的制度却是一旦被选中,一辈子免徭役、给田给房子,还不能收回。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国家不管士兵有功无功,都给出大量的物质变成私人所有,直接导致国家税收下降。当这支军队在强盛期时,对外征伐能够胜利,那么问题暂时会被掩盖;一旦年老体衰,作战能力下降,无法通过对外胜利来弥补国家开支,问题马上就会凸显出来。并且因为之前给出去的田地是无法收回的,这就会导致无法用同样的手段去组建一支新的强军。


 

所以战国时就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魏武卒)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因此古人指出:“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为什么呢?秦国采取二十等爵制度,要有功劳才有赏赐,而且不是一步到位,要慢慢积累逐步提升。通过这种激励制度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调动士兵的积极性,用严苛的法令和爵位提升的诱惑去激发士兵的本能。这样的军队和魏国、吴国的军队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即战斗力能始终保持,并不断提高。而魏国、吴国的军队制度其实是在增长军队的惰性,因为他们能拿到的一开始就全拿到了,虽然在初期实力强大,但是再拼死作战拿到的奖励也不会超过之前的水平,哪里还有进取之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腐化。而且因为受限于国家整体实力,无法及时更新换代,换不起,代价太大。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兵役制度始终在变化,但是不到非常时刻,再也没出现过像孙武时期的吴国军队、魏武卒这样的制度,因为这种制度虽然能让

军队横行一时,但却不是国家长远之计。这就是吴国迅速衰落的其中一个原因。孙武有没有责任?肯定有。他的办法让吴国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提升,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展开
目录

吴国,成也魏武卒,败也魏武卒................................ 001

章邯的“骊山囚徒”战斗力不及王离的“长城军团”吗?.......... 012

刘邦如何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 018

刘邦和韩信的军事水平到底谁高?.............................. 027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役的真实经过........................ 032

韩信死得一点都不冤.......................................... 044

韩信“背水阵”的奥秘........................................ 056

八月之变,董卓为何是赢家?.................................. 069

袁绍的小兄弟曹操的逆袭之路.................................. 083

孙策平定江东之路............................................ 102

从“吴四姓”看门阀政治的弊病................................ 114

《隆中对》中暗藏的玄机...................................... 125

赤壁之战后,三国在荆州的明争暗斗............................ 133

南郡之战,三家争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147

汉中之战——战术史上夺取空间战斗的典范...................... 155

关羽败亡,错误根源在于诸葛亮................................ 167

三国最搞笑、最不该发生的夷陵之战............................ 17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死得一点都不冤........................ 184

从五丈原之战看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水平.......................... 193

曹爽与司马懿的明争暗斗...................................... 202

兴势之战,输掉了战役的曹爽却成为赢家........................ 209

曹爽:我不是三国最大的草包.................................. 219

陈庆之神话背后,是被人忽略的强大汉族步兵.................... 226

陈庆之北伐的最后一战........................................ 236

王伦不是“汉奸”............................................ 245

从郾城、颖昌之战看南宋军队的野战实力........................ 248

戈为何能成为商周时期的主要制式兵器?........................ 257

太伯奔吴到底是道德楷模还是周人的战略智慧?.................. 26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