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权威案例,覆盖广泛
裁判依据准确,检索便捷
章节设置合理,内容全面
第一编 婚姻家庭纠纷
一、婚约财产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01.夫妻双方,一方重病的情况下,另一方能否闪离并要求返还彩礼
002.按照婚姻习俗给付高额彩礼后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男方是否可以要求女方返还高额彩礼
003.给付彩礼后共同生活,但最后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男方能否要求女方全额返还彩礼
004.给付彩礼后未办理结婚登记,且有证据证明彩礼已被用于共同生活支出的,男方不能要求返还彩礼
(二)裁判依据
二、婚内夫妻财产分割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转移、隐匿、损毁、挥霍夫妻共同财产的,另一方能否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二)裁判依据
三、离婚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006一方在离婚诉讼期间或离婚诉讼前,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的,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是否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07.基于离婚协议对财产进行变更登记后,一方反悔不办理离婚的,该财产是否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008.家庭暴力中,受暴方存在过错的情况下,能否直接由施暴方抚养未成年子女
009.涉家暴离婚案件审理必须多举措实现案结事了
010.家庭暴力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和隐蔽性,法院可以通过积极举措降低家庭暴力事实的证明难度,平衡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地位,对于认定家暴事实的,迅速作出离婚判决
011.滥施“家规”构成家庭暴力吗
(三)裁判依据
四、离婚后财产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12.协议离婚后,一方是否有义务协助另一方办理不动产变更登记手续
013.婚前财产婚后加名,离婚时加名一方能否要求均分
014.夫妻一方在离婚诉讼期间隐瞒夫妻共同财产,另一方在离婚后发现该共同财产的,是否可以请求分割
015.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处理部分属于撤销权的行使范畴吗
(二)裁判依据
五、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一)地方典型案例
016.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又与他人生育子女的,无过错方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二)裁判依据
六、婚姻无效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17.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能否结婚
018.未离婚的情况下冒用他人身份证办理结婚登记的,构成重婚,该婚姻无效
(二)裁判依据
七、撤销婚姻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19.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020.夫妻一方婚前隐瞒自己患有艾滋病的,另一方能否申请撤销婚姻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21.夫妻一方婚前隐瞒自己犯有精神分裂症的,另一方能否申请撤销婚姻
022.结婚登记前,一方将精神分裂等重大疾病谎称为一般抑郁症的,另一方婚后能否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023.可撤销婚姻中“重大疾病”如何认定
(三)裁判依据
八、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24.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以后赠与方反悔,赠与协议效力应依照合同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予以审查认定
(二)裁判依据
九、同居关系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0
025.非以夫妻名义同居期间所得财产属于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
026.离婚后又生活在一起并生育子女的,应认定为同居关系,在此期间购买的分红型保险属于共同财产,可以分割
(二)裁判依据
十、亲子关系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27.确认亲子关系是否应以双方存在夫妻关系为前提
(二)裁判依据
十一、抚养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28.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人工授精所生的子女,其法律地位如何
029.夫妻双方离婚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变换生活城市的,未与孩子生活的一方能否要求变更抚养关系
030.事实婚姻期间生育的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31.父母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履行抚养义务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是否有权要求父母支付医疗费、教育费、保险费、生活费等费用
032.离婚协议中约定未成年子女由一方抚养,在其未尽到抚养义务的情况下,另一方能否申请变更抚养权
033.非婚生子女扶养费受法律同等保护
034.《出生医学证明》能否作为认定非婚生子女抚养权依据
035.离婚诉讼期间,暴力抢夺孩子的,能否获得孩子的抚养权
036.已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能否通过诉讼请求解除父母子女关系
(三)裁判依据
十二、扶养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37.夫妻之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其给付扶养费
038.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一方生病需要扶养时,另一方是否需要给付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
(二)裁判依据
十三、赡养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39.子女对于老年人除了提供经济供养外,应尊重老年人选择的合理养老方式
040.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并对老人进行谩骂、侮辱、言语威胁的,老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
041.子女在赡养父母时,除了提供经济赡养,还应该“精神赡养”,常回家探望
042.某些特殊情况下,老年人无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检察院可以起诉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43.夫妻双方系再婚,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亲生年幼子女履行了较长年限抚养义务的,该子女是否需要履行赡养义务
044.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045.父母过世后,自认为赡养父母较多的赡养人能否向其他赡养人追偿赡养费
(三)裁判依据
十四、收养关系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46.社会福利中心与寄养家庭签订《抚养协议》,其仍是监护人,可以单方解除《抚养协议》
047.《收养法》颁布实施前形成的未办理登记的“收养关系”是否有效
(二)裁判依据
十五、监护权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48.相关民政部门能否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49.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责任时是否可以依法变更监护人
050.父母没有正确履行自己的抚养义务,未成年人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能否起诉撤销生父母的监护资格
051.父母严重侵害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法院可依申请撤销其监护资格
052.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应保障未成年人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053.确定监护人时,被监护人的意愿能否优于法定顺位
054.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侵害子女监护权的,子女能否请求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裁判依据
十六、探望权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55.夫妻双方离婚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是否享有探望权
056.隔代近亲属探望(外)孙子女符合社会广泛认可的人伦情理,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57.一方行使探望权时,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协助探望,不得任意阻碍对方行使权利
058.夫妻双方离婚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对未成年人能否行使探望权
059.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矛盾,子女要求探望父母,父母不同意的,子女能否强制探望
(三)裁判依据
十七、分家析产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60.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为了更好地确认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当事人可以主张将夫妻共同财产从家庭共有财产中予以析出
(二)裁判依据
第二编 继承纠纷
一、法定继承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61.继父母明确表示拒绝抚养继子女时,继子女能否主张继承继父母的遗产
062.夫妻婚内财产分割协议对夫妻共同所有房屋的权属进行了约定的情况下,是否应以产权登记作为认定该房屋权属的唯一依据
063.夫妻一方死亡后,在法定继承过程中当事人提供的其他人民法院对夫妻对外债务所作的生效裁判是否能直接作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依据
064.侄甥能否代位继承
065.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是否可以多分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66.在无亲子鉴定意见,但其他证据证明双方存在亲子关系的高度盖然性的情况下,可以确定非婚生子女的法定继承人身份
(三)裁判依据
二、遗嘱继承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067.夫妻一方订立的遗嘱中是否需要为胎儿保留遗产份额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68.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且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069.行为人自愿赡养老人,老人立有遗嘱的,行为人可以获得遗嘱中的财产
(三)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70.被继承人仅能在遗嘱中处分自己的财产份额,无权对他人的财产份额进行处分,被继承人以遗嘱方式对他人享有的房产份额进行处分的行为无效
071.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072.夫妻之间就共同财产订立共同遗嘱的,按照遗嘱的内容执行
073.录像遗嘱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否则应认定为无效遗嘱
074.遗嘱中明确丧葬费支出的,未获得遗产利益的继承人,可以不支付丧葬费等费用
(四)裁判依据
三、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75.被继承人债务清偿案件中,优先保护未成年人权利,为未成年人保留必要的遗产
(二)裁判依据
四、遗赠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76.遗赠的法律效力认定
(二)裁判依据
五、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77.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否订立遗赠扶养协议
078.居委会敬老爱老获遗赠的情形下,子女未尽赡养义务的,丧失继承权
079.遗赠扶养协议具有双务、有偿、扶养在先等基本特征,若违背这些基本特征将不能获得遗赠扶养协议中约定的财产
080.遗嘱和遗赠的区别是什么
(二)裁判依据
六、遗产管理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
081.人民法院可以适用特别程序指定部分继承人担任遗产管理人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82.死者无继承人时,能否指定民政部门为遗产管理人
083.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
(二)裁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