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公证的现代化(体制转型与制度创新)/纠纷预防与诉源治理公证理论与实务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2640080
  • 作      者:
    编者:廖永安//谢蔚|责编:李文彬|总主编:廖永安//施汉生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四大主题:公证体制改革的理论检视,公证制度规范的优化革新,公证业务创新的实践探索,在线公证模式的发展趋势,聚焦公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等前沿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主编:廖永安,现任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司法部公证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主任等职务。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两届)、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主要从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纠纷解决等领域的教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求是》《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等3部,以及主编《中国调解研究文丛》等著作教材30余部。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法学会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最高检全国检察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励40余项。谢蔚,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院党委委员。主要从事民法基础理论、公证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在《判解研究》《私法研究》《罗马法与共同法》《湖南大学学报》《湘潭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部分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副主编:夏先华,现任湘潭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兼任司法部公证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专职研究员、珠海市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智库专家。主要从事民事诉讼法学、公证法学的教学研究,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社科评审委员会、省教改等课题10余项,出版个人专著《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研究》,参编《诉讼制度改革与理论探索》等著作3部,在《湘潭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河北法学》《人民法院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公证改革发展高端论坛一等奖、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生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励10余项。


段明,现任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司法部公证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秘书长,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五批法律研修学者。主要从事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智慧司法的教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中国博士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首届中国公证改革发展高端专题研讨会的成果荟萃。全书聚焦中国公证现代化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前沿问题,汇集全国公证理论与实务专家的共同智慧,深入探讨公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中国方案。全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公证体制改革的理论检视”主要从合作体制、事业体制、机构本位模式等方面,对公证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检视与反思。第二编“公证制度规范的优化革新”着力探讨公证制度定位、公证执业区域、公证损害责任、公证核实权等具体公证制度的运行困境与优化对策。第三编“公证业务创新的实践探索”重点关注遗嘱公证、信托公证、意定监护协议公证等创新性公证业务的经验提炼与理论指引。第四编“在线公证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对在线公证制度、网络赋强公证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指明在线公证的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
展开
目录

第一编公证体制改革的理论检视

专题一法律责任视角下的合作制公证机构性质探讨

——从司法裁判检讨公证机构的改制阮啸孙戈一、 合作制公证机构性质的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

(一) 合作制公证机构性质的理论争鸣

(二) 合作制公证机构的实践路线

二、 司法裁判实务对合作制公证机构定性的影响

(一) 典型类案: 改制后的合伙人需承担连带责任

(二) 责任现状: 易定性侵权且承担较大责任

(三) 保险赔偿实务现状: 大额赔偿渐增致商保难堪重负

三、 业务管理中的机构责任对公证机构改制的影响

(一) 最高频的业务问题: 假人假证

(二) 最高危的业务类型: 遗嘱公证

(三) 最自伤的做法: 零收费

(四) 最特殊的“预防纠纷”: 案件时间跨度大

(五) 权责脱节: 限薪限费

四、 合作制公证机构的定性及改制路径

(一) 有关合作制公证机构定性的初步结论

(二) 优化公证机构改制的路径专题二合作制公证机构的公有属性探究

——以集体公有解读为重点章勇赵文兵一、 政策文件中的公有属性解读

(一) 政策文件中指导思想的诠解

(二) “公有”的文义解读

二、 新中国民法典草案中集体公有的解读

三、 合作制公证机构集体公有属性的厘定

(一) 集体公有与国家公有的异质性

(二) 集体公有是具有公有属性的私权利

(三) 集体公有是集合个体私权利的公有

(四) 合作制改革中集体公有的制度权衡

结论

专题三自收自支事业体制公证机构机制创新的困境与出路李智

一、 自收自支公证机构的改制历程

二、 自收自支公证机构机制创新的困境

(一) 部分自收自支公证机构名不副实

(二) 公证机构的特殊性体现不足

(三) 公证机构的人事制度僵化

(四) 公证机构的财税负担较重

(五) 公证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三、 自收自支公证机构机制创新的完善建议

(一) 贯彻落实公证机构的改革举措

(二) 适当减轻公证机构的财税负担

(三) 提高公证员的职业保障力度

(四) 提升公证机构的服务质量

(五) 增强公证机构的公益属性

结语专题四欠发达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以G省县级公证机构为例许璐一、 疑题: 欠发达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困境表象

二、 析题: 欠发达地区县级公证体制改革遇困的成因

(一) 异化为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内设机构

(二) 缺乏革新意识

(三) 公证人才流失严重

三、 解题: 欠发达地区县级公证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设立跨区域的公证机构

(二) 增强发展公证事业的内生动力

(三) 拓宽公证员职业发展途径

结语专题五我国公证机构本位证明模式的反思与转换

——以《公证法》修订为视角李全一一、 公证机构本位证明模式的困境

二、 机构本位模式下公证员的权利义务状况剖析 

三、 公证人本位证明模式契合公证法律服务的特性

(一) 公证人本位与法定证明行为

(二) 公证人本位与非诉证明行为

(三) 公证人本位与真实合法性证明原则

(四) 公证人本位与公信力生成机理

四、 非法人组织的属性定位下公证证明模式的抉择

(一) 合作制公证机构的定性争论

(二) 公证人本位证明模式高度契合合作制

结语

第二编公证制度规范的优化革新专题六我国公证制度定位的新解与归正

——兼论《公证法》第2条、第6条的修订陈军吴俊南引言

一、 公证制度定位的溯源诠析

(一) 公证人是无私的顾问

(二) 公证人是非讼领域的法官

二、 公证制度定位的时代新解

(一) 公证制度是重要的预防性司法制度

(二) 公证制度是社会纠纷多元化解的基础性司法资源

三、 契合现代公证制度定位的《公证法》修订建议

(一) 关于第2条的修改意见

(二) 关于第6条的修改意见

结语专题七我国公证制度改革策略与修法建议

——以预防性司法制度定位为视角李全息引言

一、 公证预防功能的作用机制

(一) 公证衔接《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

(二) 公证参与法院司法辅助事务

(三) 公证提供稳定法律预期

二、 以预防性司法制度重塑公证改革共识

(一) 以预防性司法制度定位公证修法目标

(二) 以预防性司法制度凝聚公证改革共识

三、 《公证法》修订的具体建议

(一) 细化公证事项及相关制度

(二) 完善公证职责与公证效力的“双促进”机制

(三) 构建公证人智力与信息科技“双驱动”机制

(四) 优化公证程序及相关制度

(五) 完善公证产业扶持政策 专题八公证执业区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结合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黄海璐引言

一、 公证执业区域制度改革的目标背离

(一) 公证执业区域制度的立法沿革

(二) 公证执业区域制度改革的动因

(三) 公证执业区域制度改革的问题透视

二、 公证执业区域制度改革遇困的成因分析

(一) 公共产品理论解释论下成因的初步检视

(二) 结合公共产品理论的成因具象分析

三、 公证执业区域制度改革的路径优化

(一) 优化公证管辖及异地执业规范

(二) 多举措激发公证机构发展活力

(三) 强化基础公证服务的兜底保障

专题九程序违法公证书效力认定之冲突及其化解刘亚禾

引言

一、 公证证明程序的立法透视

(一) 公证证明程序的范围限定

(二) 公证证明程序的效力分析

二、 程序违法公证书效力认定的冲突检视

(一) 更正抑或撤销: 冲突规范的选择适用

(二) 背离抑或超越: 法律内涵的实质探寻

三、 程序违法公证书作为证据适用的实践考察

四、 程序违法公证书效力认定的冲突化解

(一) 将程序违法纳入公证书撤销事由

(二) 以“可能影响公证内容”重构撤销规则专题十公证损害责任制度的实证检视与完善进路

——基于2748份裁判文书的分析罗云引言

一、 宏观考察: 公证损害责任案件的司法具象

(一) 案件的省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匹配

(二) 案件的年度分布

(三) 案件的管辖与审级分布

(四) 案件的当事人和代理人类别

(五) 案件的标的额

(六) 案件的裁判结果

(七) 案件的法律适用

二、 微观审视: 公证损害责任案件的司法审查标准

(一) 明知公证证明的材料虚假或者与当事人恶意串通

(二) 明知与客观事实不符

(三) 严重违反公证程序、办证规则以及行业规范

(四) “人证同一”的比对问题

(五) 因错误公证导致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

(六) 公证事项不真实

三、 公证损害责任制度的完善进路

(一) 完善公证惩戒制度

(二) 增设公证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范

(三) 细化公证业务的操作规范专题十一公证核实权及其运行机制之探讨

——以H省公证机构实践情况为例周海林一、 论争: 公证核实权的性质探析

(一) 核实权说

(二) 调查权说

(三) 目的论视角下调查与核实的差异解读

二、 溯本: 公证核实权的基本属性

(一) 公证核实权具有公权力属性

(二) 公证核实兼具权利与义务属性

三、 检视: 公证核实权的实践困境

(一) 公证机构队伍建设不充分

(二) 虚假公证打击力度不强

(三) 有关单位和个人不配合公证核实

(四) 证明资料不全导致无法核实

四、 诠解: 公证核实权的困局成因

(一) 公证核实权的内涵标准模糊

(二) 公证核实权的运行程序掣肘

(三) 公证核实权的保障性机制缺乏

五、 纾解: 公证核实权规范运行的进路

(一) 明确核实权的内涵标准: 客观真实或法律真实

(二) 畅通核实权的运行程序: 规范程序与告知承诺

(三) 健全核实权的保障机制: 信用体系建设与行政监督

专题十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数据公证保全之完善郑鑫

一、 影响电子数据公证保全适用的因素

(一) 电子数据特殊性带来的技术困境

(二) 电子数据相关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操作困境

(三) 电子数据技术证明与传统法律证明的思路差异

二、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数据真实性固定中的应用潜力

(一) 区块链“人才”问题的潜在解决路径

(二) 区块链技术对于制度完善的反向推动

三、 技术可靠性背景下技术治理主义思路的推行可能性

(一) 技术证明主义与法律证明主义的差异

(二) 动态电子数据公证保全困境解决的可能性

(三) 公证机构在电子数据公证保全中的新角色

结语

第三编公证业务创新的实践探索专题十三物业管理中引入公证机制的可行性及实施路径

——基于对株洲市物业管理状况的考察株洲市国信公证处课题组引言

一、 株洲市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物业管理覆盖率低

(二) 业主委员会成立难

(三) 业主参与决策难

(四) 维修资金监督难

(五) 物业投诉增长快

二、 物业管理中难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立法不完善且可操作性不强

(二) 业主缺乏行使权利的便捷途径

(三) 业主委员会成员大多专业性不足

(四) 物业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五) 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力度不够

三、 公证在物业管理中的机制优势

(一) 公证制度具有预防性

(二) 公证人员具有专业性

(三) 公证效力具有法定性

(四) 公证服务具有综合性

(五) 公证职能具有双重性

(六) 公证属性具有公益性

四、 公证介入物业管理的具体路径

(一) 提供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咨询

(二) 调解物业服务纠纷

(三) 提供现场监督类公证服务

(四) 提供合同或协议公证服务

(五) 保全证据公证

(六) 提供委托公证服务

(七) 提供提存公证服务

(八) 利用公证信息化成果为物业管理服务

结语专题十四《民法典》视域下公证遗嘱的反思与修正

——兼论对《遗嘱公证细则》的修改建议李安宁引言

一、 公证制度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二、 公证遗嘱的概念界定

(一) 对通说概念“公证的遗嘱”的反思

(二) 公证遗嘱与其他形式遗嘱的对比

三、 公证遗嘱的构成要件

(一) 公证遗嘱的一般要件

(二) 公证遗嘱的程序要件

四、 《遗嘱公证细则》的修改建议

专题十五论遗嘱行为本质与遗嘱公证证明边界徐辉

一、 遗嘱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 遗嘱行为的认识误区

(二) 《民法典》继承编中遗嘱本质的解读

(三) 双层六阶段理论模型下遗嘱行为的分解

(四) 遗嘱意思表示及遗嘱行为成立与生效的不同法律效果

二、 遗嘱设立中个人意志与公权力的界限

(一) 形式要件的价值判断

(二) 遗嘱必留份条款的不自洽性

三、 公证遗嘱的审查尺度与证词表述

(一) 公证遗嘱的合法性审查边界应止于遗嘱意思表示

(二) 遗嘱公证证词的不严密性及其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