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性与中国时刻(东方明珠大讲坛讲演录第2辑)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12090
  • 作      者:
    编者:郭为禄//叶青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现代性与中国时刻》为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组织出版的“东方明珠大讲坛”第2辑(第11—20讲)的内容汇编,相关主讲人均为国内外著名学者,讲演主题涉及法学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及法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术研究交叉领域的前沿性成果,如法学知识的演进与分化、法律职业伦理的特殊性、近代福利国家的建构、两大法背景下的作品保护制度、法理学与宪法学的对话等,内容丰富,视野广阔,极具可读性。

本书就“法律与概率”“民法典的实施”“法学知识的演进与分化”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等主题进行了探讨和对话,汇集了法学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法学学术研究的交叉领域的前沿性成果。


展开
作者简介

郭为禄,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教学和研究、高等教育法制。著有《大学运行模式再造》《高等教育法制的结构与变迁》等,主持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民卫生健康治理法治化研究”,以及多项省部级立法研究课题和决策咨询项目。

叶青,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诉讼证据法学和中外司法制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华东政法大学“东方明珠大讲坛”十场讲座的内容汇编:第十一讲《法律与概率》探讨了在风险性与不确定性都大大增加的现代社会,追求确定性的法律将不得不对概率问题进行处理;第十二讲《抗日战争的国际视角和现代意义》揭示了中国抗战所面临的社会组织效能和社会治理不足的问题,亦强调抗战是中国从传统国家转向新型民族国家的重要环节;第十三讲《1840年以来的中国时刻》聚焦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庚子之变等历史时刻,讲述了1840年以来中国如何走入近代以及近代与当代之间存在何种内在关联;第十四讲《<民法典>的实施与新闻传播法研究的过去和未来》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讨论了《民法典》相关条款中的“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概念;第十五讲《两大法系背景下的作品保护制度》指出我国《著作权法》杂糅了英美法系的“版权”理念和制度,没有准确反映大陆法系“作者权”以人为核心的传统,对中国作品保护制度的未来持以审慎开放的态度;第十六讲《大道之行》分析了决定现代福利国家建构的关键因素,包括现实的财政基础、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与官僚体制的动员能力;第十七讲《宪法的性质》围绕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问题展开充分对话,拓展了我们对宪法性质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第十八讲《从西方经典发现中国镜像》回顾了孟德斯鸠、伏尔泰以及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理解,从这段中西交流史中提出了“文明互鉴”的命题;第十九讲《法学知识的演进与分化》立足知识论的“元科学”立场,深入分析了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关系问题;第二十讲《思而在》围绕“法律职业伦理的特殊性”展开了层次丰富的论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职业伦理在中国法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展开
精彩书评
  ★“东方明珠大讲坛”是一个高标准的学术平台,其价值与意义都蕴含在这个名称里:讲东方故事,话中国时刻,与世界共享现代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
  
  ★“东方明珠大讲坛”是法律界跨学科交流的高端平台,给来自不同领域、采取不同方法的专家提供自由发表观点、进行思想交锋的机会。这种策划和安排颇有见地,体现了纳百川、包万象的海派风格。透过这组演说和讨论的实录,可以观察中国制度变迁的不同位相,并发现新时代法学的灵光乍现。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季卫东
  
  ★法治社会的根基在于现代性,现代性入中国,一直有它的高光时刻!华东政法大学的“东方明珠大讲坛”致力于中国法律文化的培育,持之以恒,殊为不易。忝居讲者之列,更知法治社会建设之重要,愿与各位方家共勉,携手同进步!
  ——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性与中国时刻》:
  抗战爆发那一年,我父亲14岁,在今天看来还是一个在撒娇的年龄。但14岁的他是家族里的长子,他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他的父亲早就死了,他的母亲没什么文化。战争一来,14岁的他作为长子需要照顾一家七口人逃亡。前些年,我和父亲聊天,他说战争真是不堪回首。当时最好的逃亡方法是坐轮船从南京溯江而上到武汉。可是轮船都被包租给军队,剩余的由达官贵人包揽,平民百姓很难乘坐。另外一条路是走公路往南逃,可是没有交通工具。因此,我父亲一家人挤上渡轮,到了江北浦口再挤上火车,从津浦线北上到徐州,再转陇海线到郑州,再转平汉线到汉口,从汉口过江,再转粤汉线到长沙。经过两三个月的颠沛流离,最后在湖南落脚。万幸的是一家人没有失散,没有受伤,这就是无组织状态下逃亡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实在无暇顾及战争中的社会各界。再看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即时死伤人数达十多万人,但是就在两天之后,广岛的地面交通基本恢复。除了百姓守纪律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当年日本整个社会的运作和物质基础好过中国。
  再次是社会治理的问题。国民党组织力差,且军阀割据,各自为政。1938年初,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去世,四川军阀割据。蒋介石想换自己的人张群当省主席。张群出生于四川,为人圆滑,跟地方势力还算合得来。但是地方势力对任命张群为四川省主席还是有各种抗拒的。四川作为战时首都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最后只好由蒋介石兼任。于是,在上报公文时便成了:四川省主席蒋中正呈行政院院长蒋中正,行政院院长蒋中正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即蒋介石自己给自己写公文报告,报告传了三四回还是在自己手里。这也说明地方势力割据的严重性,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前近代中国的产物,而在同时代的日本、德国却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这于抗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能直接控制或者政令有效的范围主要是江浙沪地带。虽然经过各种努力已不断扩展地盘,但在抗战之初很多地方还是不听国民党的命令,包括四川、云南以及山东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国民党政府对东北关注度不够,对外采取妥协政策,没有下令抵抗。当时东北主事的张学良有些犹豫,不想在没有中央指令的情况下打仗,结果使日本关东军的冒进得以成功,而日本在中国反应不力时越来越冒进,最终导致“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这是一个国家没能凝聚为整体民族国家的表现,而没能凝聚恰恰说明社会治理没达到一定的程度。
  自卢沟桥开火以来已经一个月,北平、天津沦陷,但蒋介石还在决策究竟是打还是不打。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开国防最高会议,上层仍然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蒋介石的判断是日本绝不会罢手。国军一直在后退,不敢奋力一击,便会一路溃败。因此,这次会议最终的决策是:事已至此,只能打。
  其实,早先蒋介石还派亲信下属刘健群到华北向宋哲元传话,希望他这次一定要坚持。宋哲元问道,蒋介石到底是什么意思,打还是不打?真打还是假打?刘健群和他讲,这次一定要真打,一定要给日本一点颜色看看,把日本吓回去。宋哲元觉得这不是赌博吗?如果日本不害怕,最后真打起来怎么办?刘健群说:“那也只能真打。”其实,刘健群也没有完全领会蒋介石的意思。蒋介石的意思是,打起来对中国固然不利,但是中国地大人多,还可周旋,以空间换时间,更何况还有国际。中国国力确实比较弱,不一定能打得过,但并不代表美国打不过,英国打不过,苏联打不过。我们要把他们拉下水,帮着中国一块儿打。这是蒋介石的眼光所在。后来美国也确实被拉下水,但不是因为蒋介石拉它下水的,而是因为日本侵犯到美国的国家利益。但蒋介石毕竟有这种眼光,对一场战争的判断不应仅局限于国内,还应有国际方面的考量。
  当时的社会整合不力,军阀割据,一盘散沙,对抗日本的侵略确实不易。虽然日本侵略的责任者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但并不代表日本民众就不参与这场战争,士兵不都是日本民众吗?日本民众参与这场战争的方式,跟中国民众参与的方式不一样:日本民众是在高度组织的情况之下参与这场战争的,而中国民众往往是被动地、散漫无章地参与,两种参与方式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是前近代中国对抗近代日本的战争。前近代想要战胜近代,如果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还是有弥补的可能性的。但是,当时国民党缺乏这些条件,从而影响到弥补的可能性。
  ……
展开
目录

第11讲 法律与概率——不确定的世界与决策风险
第12讲 抗日战争的国际视角和现代意义
第13讲 1840年以来的中国时刻
第14讲 《民法典》的实施与新闻传播法研究的过去和未来
第15讲 两大法系背景下的作品保护制度
第16讲 大道之行——从“孔门理财学”到近代福利国家的建构
第17讲 宪法的性质——法理学与宪法学的对话
第18讲 从西方经典发现中国镜像——孟德斯鸠江南特殊论及其他
第19讲 法学知识的演进与分化——以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为视角
第20讲 思而在——法律职业伦理的特殊性何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