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部分 跨域研究
第一章 族群、历史、田野:一个东南亚客家集团的跨域研究
一、客家集团的形成
二、客家集团实力的展现
三、跨域研究客家集团的必要性
四、余论:客家集团研究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 马来亚侨领梁碧如家族的跨地域研究
一、梁碧如的“两头家”:婚姻和子嗣
二、洁养堂:家乡的荣耀和家族符号
三、蒙养学堂和德济疗养院:梁氏家族的仁心善果
四、后裔的遭遇和出走:跨地域流动和联系
五、结论
附录:洁养堂的重现和变迁:田野考察纪要
第三章 两大家族的跨地域婚姻与其政商网络
一、两个豪门家族的联姻:张福英和林景仁家族
二、两个家族的铁路事业和政商网络
三、“闽南王”与“客家后”的跨地域婚姻与发展
四、余论
第四章 归根与扎根:论东南亚客家富商的跨域人际网络
一、“归根”与“扎根”:两个南洋客家富商的类型
二、生荣与死哀:从哀思录和荣耀集分析华商的人际网络
三、归根型和扎根型华商的形成因素
附录一:张弼十遗嘱
附录二:张鸿南先生家传/亚灿
第五章 从《张榕轩侍郎荣哀录》看张煜南的跨域人际网络
一、张煜南及其《荣哀录》
二、从《荣哀录》看张煜南的三亲网络
三、从《荣哀录》看张煜南的政商和文教网络
四、张煜南人际关系网络的特点
五、结论
附录:《张榕轩侍郎荣哀录》目录及致哀者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的客家侨领
第六章 历史书写与文化记忆:以张弼士为例
一、历史上的张弼士
二、文本书写中的张弼十形象
三、“张弼士”形象的建构与记忆
附录:张弼士/温廷敬
第七章 张煜南与槟榔屿华人文化、社会图像的建构
一、历史书写和记忆中的张煜南
二、张煜南与槟榔屿极乐寺
三、张煜南编著中的槟榔屿华人社会图像
四、结语
第八章 谢春生侨领的角色、任务和故居
一、谢春生与槟城侨领的角色
二、槟城侨领与中英文报章的报道
三、田野考察谢春生故居的发现
附录一:《槟城新报》有关谢荣光和梁碧如的报道
附录二:《海峡时报》有关谢荣光和梁碧如的报道
第九章 梁碧如:侨领、教育家和慈善家
一、梁碧如的生平和就职
二、梁碧如的护侨任务与表现
三、梁碧如的教育和慈善事业
四、结语
附录一:槟城中华学堂开学典礼讲稿/梁碧如
附录二:振兴矿物刍言/梁碧如
第十章 戴欣然与槟城华人社会
一、从移民到富商和侨领
二、戴欣然前期的慈善事业
三、戴欣然后期的慈善事业
四、戴欣然与槟城社会
五、结论
附录一:戴春荣先生六十双寿序/戴鸿慈
附录二:戴公府君墓表/赖际熙
第十一章 民初客籍侨领与槟城华人社会:戴淑源与黄延凯
一、戴淑原与槟城的华文教育
二、黄延凯与槟城华人的爱国意识
三、两个时代的客家籍槟城侨领
第十二章 槟城侨领谢湘及其免职风波
一、谢湘的生平履历
二、谢湘侨领的业绩
三、谢湘之免职风波
四、“免职棱镜”下的折射
五、结论
第十三章 刁作谦在新加坡的侨领职务及风评
一、客家侨领刁作谦
二、刁作谦在新马地区的活动和职务
三、新加坡华人对刁作谦的反应和评价
附录:祭文/港九各界团体首长暨追悼会筹备委员
第三部分 东南亚华人社会
第十四章 华教、孔教与客家绅商:槟城与新加坡两地新式学校的创建
一、槟城中华学堂的创办
二、槟城崇华学堂的创办
三、槟城华文教育与孔教的关系
四、客家人与槟城华校的关系
五、新加坡应新学校和启发学校:客家会馆、庙祠与学堂教育
六、结论:新马客家人办学的几种形式
第十五章 移民、检疫、殖民社会:中国侨领、英国殖民政府与新加坡华人
一、淇樟山检疫所中国移民的遭遇及侨领的反应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淇樟山。卜的华人
一、中国侨领、殖民地巡视委员与华人的“三角关系”
四、结论
第十六章 从帮群共治到帮群隐治:新加坡同济医院的跨方言群结构及演变
一、引言:跨方言群的同济医院
二、从“广帮创办”到“帮群共治”(1867一1930)
三、从修改章程到帮群隐治(1930—1941)
四、结论
第十七章 棉兰华人族群、庙宇、会馆与领导人物
一、棉兰的开发与华人移民
二、棉兰的华人庙宇与会馆组织
三、当地侨领及领导阶层的转变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