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4295
  • 作      者:
    作者:卢光盛//任华|责编:马明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卢光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东南亚国际关系、澜湄合作和周边外交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担任《云大地区研究》和《澜湄合作蓝皮书》主编。
  
  任华,博士,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国际话语权。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国家、司局级等课题十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基础是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文化,超越了西方的“文明冲突论”等,既是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客观需要。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更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实践,文明交流互鉴则是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人文基础与重要环节。
展开
精彩书摘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与印度的文明交流互鉴、体现及影响
  在农业文明时代,东南亚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比较平稳的。这是因为交通不便和道路阻隔,人员往来较少,诸文明之间较少相互联系。一种文化在一个地区能相对平稳地存在和发展,这种文化环境使得东南亚诸国得以保存较长时间的域外文化。湄公河五国不仅主动接受印度教文化,发展出了自身文字,也使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圈形成后其范围基本固定。一方面,在前近代时期,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处于印度文化的影响之下,即国外学者通称的“印度化”,不仅马来语和爪哇语包括了大量的梵语和达罗毗荼的词语,风俗习惯也受印度的王权思想影响。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自身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个性。自从中国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及伊斯兰教文化传人后,东南亚地区接触到了异质文化,有利于东南亚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本地区文化较早成熟。正是由于不断地接受中印伊斯兰及西方文化,湄公河五国才不断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又带有不同文明影子的文明框架。
  印度文化是以宗教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印度化很大程度上是东南亚受印度宗教教化的过程。印度教是由印度的婆罗门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通过和平方式传人东南亚地区的。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东南亚的婆罗门教徒并没有完全割断与印度婆罗门教徒的联系。他们通过水路、陆路继续保持并加强了这种联系,迎来了4-11世纪印度教在东南亚的大发展。11世纪末叶以后,婆罗门教在东南亚的影响逐渐衰落,13世纪末叶以后,在半岛地区为小乘佛教所取代,在海岛地区则让位于伊斯兰教。历史上,印度教的影响覆盖了古代骠国(室利差旦罗)、扶南、真腊(水真腊和陆真腊)、吴哥、占婆、爪哇、巴厘岛等国家和地区。即使在佛教成为主要信仰形式的古代国家,印度教艺术形式,如神灵形象、绘画装饰等,仍然保留在佛教建筑和民间信仰当中。
  在印度文化传播以前东南亚居民信奉的是以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从印度来的宗教在融合了当地古老信仰和习俗后被人们接受下来。在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传播以前,东南亚的广大地区流行的是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湿婆派。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对东南亚古代国家的宫廷产生过巨大影响,国王常把自己神圣化,实行主神合一,让人们加以崇拜。在这些古王国中多数长期维持着一个数目庞大的婆罗门僧侣集团,在宗教和世俗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至今还可以在东南亚的一些地方看到印度教信仰的遗迹。
  在语言方面,梵语曾长时间内成为东南亚各国使用的书面语言,在梵语的影响下,东南亚有文化的民族借用印度的书写字母创造了自己的书写体系。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出梵语对东南亚国家文字的影响。当前的老挝语、柬埔寨语和泰语仍有部分文字可以看出是巴利文的衍生字。在文学方面,整个印度化时期,《罗摩衍那》《摩诃波罗多》《诃利世系》《往世书》虽然不是唯一的但是当地文学的主要素材。在印度化的全部半岛地区、马来西亚、爪哇,这些史诗和传奇文学再加上佛教的民间传说《本生经》,直至今天仍然是古典戏曲、舞蹈、皮影戏的素材。此外就历法和习俗来说,湄公河国家也有民间使用佛教历或婆罗门历,并且火葬的传统也发源于婆罗门教。典型代表是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以巨大壁画的形式呈现给当年的王公贵族和如今的各国游客,吴哥窟是典型的婆罗门教艺术体现,同时也体现着当时政权所有者借用佛教或婆罗门教争夺和集中权力的实质,一个新的国王有时会通过崇尚不同宗教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巩固自身王权,这一点在吴哥窟里被毁坏重塑为婆罗门神像的原佛教建筑和雕塑中可以看出来。
  以东南亚的骠国为例,骠族是最早进入东南亚的讲藏缅语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骠人在缅甸境内生活了十几个世纪,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日后缅甸的蒲甘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骠人最早在缅甸建立了城市,他们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也信仰印度教、大乘佛教和原始拜物教。佛教深刻地影响了骠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骠人在音乐、舞蹈、雕刻、绘画等艺术方面的成就也与宗教息息相关。骠人还以南印度的一种文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尽管贺圣达在《缅甸史》中写道:“在毗湿奴城还没有发现一件与宗教有关的实物,很可能毗湿奴时期的骠人还没有受到来自印度的宗教影响。”但是2003年对毗湿奴城遗址进行考古时发现的铜佛像、铜铃、铜油灯等宗教文物否定了学者们之前的推断,证明了毗湿奴城时期骠人信仰佛教。可见骠人的文化信奉史代表着早期接受婆罗门教和继而的佛教历史。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从文明到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文明的含义与要素
第二节 东西方关于文明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文明交流互鉴提出的背景及原则

第二章 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文明交流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第三节 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互动关系
第四节 文明交流互鉴与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第三章 湄公河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
第一节 湄公河五国文明概况
第二节 湄公河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

第四章 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文明交流互鉴
第一节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第二节 澜湄合作机制下文明交流互鉴的现状与成效
第三节 澜湄国家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五章 推进与澜湄国家文明交流互鉴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指导原则
第二节 推进思路
第三节 具体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