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主要观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历史缘起
一 创造转化和孕育初生(1921-1949)
(一)战争与革命背景下团结革命力量救亡图存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萌芽和初生
二 协商成立新中国和发展建构(1949-1956)
(一)国际两大阵营的对抗和国内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形成和功能拓展
三 历经考验和曲折发展(1956-1978)
(一)共产国际阵营破裂与建设时期主要矛盾转换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历经考验和曲折发展
四 民主探索和丰富完善(1978-2012)
(一)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改革和开放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重焕生机与恢复发展
五 时代呼唤和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厚积薄发和优势凸显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当代阐释
一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协商思想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民族基因
(二)马克思主义民主政党理论奠定了政治协商文化的科学基础
(三)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有益借鉴
二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实质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要素
(三)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性质
三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协商文化的一般性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特征
四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分层解读
(一)宏观层次:反映人民共同利益的政治文化
(二)中观层次:协商性的组织文化及制度文化
(三)微观层次:协商性的政党成员个体文化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价值功能
一 普及民主政治思想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
(二)维护政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二 塑造宽容政治心理
(一)理性政治认知的孕育
(二)和谐政治情感的培养
(三)良善政治动机的形成
(四)协作型政治人格的积淀
三 培育理性沟通能力
(一)培育理性沟通的意识
(二)畅通理性沟通的渠道
(三)提升理性沟通的能力
四 养成合作政治行为
(一)合作性政治行为的根本前提
(二)合作性政治行为的过程培育
五 促进协商制度运行
(-)文化传播:有益于政治协商制度的认知普及
(二)文化接受:有利于政治协商制度的社会认同
(三)文化内化:有助于政治协商制度的技术支持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发展探索
一 去粗取精: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一)政治协商文化:一种复合型的政党文化
(二)转化缘起:传统政治文化的背离与适应
(三)转化路径:吸纳整合传统政治文化资源
二 求真务实:先进政治文化的引领示范
(一)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先进政治文化
(二)政党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建设经验
(三)深入推进政党的政治协商文化建设
三 共识合作: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辩证统一
(一)制度基础:培育共识合作制度文化
(二)主体基础:引导共识合作行为文化
(三)信仰基础:塑造共识合作心理文化
四 开拓创新:走中国自己的政党政治文化建设道路
(一)拓展文化建设资源
(二)巩固政党文化结构
(三)创新文化培育方式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建设的国际借鉴
一 西方政党选举文化的缺陷和镜鉴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西方政党选举的批判
(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对政党选举民主的批判
(三)西方政党选举局限性的文化审视及中国镜鉴
二 西方政党协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政党协商文化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政党协商文化的实践探索
(三)西方政党协商文化的辩证分析
(四)西方政党协商文化的多元特点
三 西方政党协商文化的镜鉴和启示
(一)明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性质定位
(二)丰富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政治价值
(三)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保障体系
(四)树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的良好民主形象
四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人类价值
(一)拓展政党协商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二)丰富政党协商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则
(三)增进对中国政党协商文化的理解与认可
(四)厚植人类政党文化形态和内容的多样性
结束语 以执政党政治协商文化建设助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