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域—民族关系及民族与国家理论
一 地域相近的族群联结
二 民族的多样性与国家的统一性
三 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的互动
四 民族的韧性与国家的力量
五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国家演化
第二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早期族群与国家
一 以血缘看待族群:共同祖先
二 以国家看待族群:族国一体
三 以文明看待族群:分别他我
四 以地域看待族群:中心边地
五 杂居、族际互动与国家演化
六 战争、族群整合与国家扩展
七 异同、族群融合与国家治理
八 一体、族群结合与国家统一
第三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强悍匈奴与汉朝
一 在北一方相邻的游牧民族
二 同源并自我整合成的匈奴
三 游牧部落社会与政治体系
四 民族间的交换与国家整合
五 强悍匈奴与汉朝的碰撞
六 资源、能力与制度的比较
七 国策的调适与优势的确立
八 战争推动多民族国家建构
第四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族群大碰撞与国家大分治
一 分崩离析的国家统一体
二 迁徙杂居中的族群问题
三 自立并存的族群政治体
四 一主双元的族群政治体
五 难以持续的族群政治体
六 区域性多民族政治整合
七 全国性多民族政治整合
八 融合均衡的政治统一体
第五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族群大联结与国家大扩展
一 大开难大合的族群联结
二 时分时合的突厥与唐朝
三 利来利往的回纥与唐朝
四 忽高忽低的吐蕃与唐朝
五 屡征屡战的高句丽与唐朝
六 至信至反的安史与唐朝
七 国家大裂解中的族群因素
八 大联结大扩展的历史遗产
第六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多民族并立与国家大互动
一 从一家独大到多家竞争
二 跨长城边缘的契丹与辽
三 跨东西边陲的党项与夏
四 跨东北中原的女真与金
五 宋与辽的二元互动均衡
六 宋与夏的二元互动对峙
七 宋、辽、金的三元互动
八 宋、金、夏与蒙古互动
九 从开疆拓土到精耕细作
第七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蒙古征服与国家大整合
一 由外向内的总体整合
二 次生组织的军事征服
三 超大规模的整体联结
四 主从多元的政治体系
五 军事行政的地域治理
六 身份等级的族群治理
七 稳定秩序的宗教整合
八 社会反抗的族群元素
九 野性力量的文明濡化
第八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民族稳固与国家体制化
一 保守主义的政治战略
二 长城体系以稳固北方
三 农牧分域以稳固草原
四 卫所体制以稳固边陲
五 行政建制以稳固族群
六 内外移民以稳固整体
七 海禁政策以稳固海域
八 朝贡体系以稳固远服
九 维稳绩效与制度成本
第九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清朝崛起与国家大一统
一 国家大一统与民族大吸附
二 次生的族群与再造的组织
三 超越族群限制的规划变革
四 宽待严防与主体民族吸附
五 划界定牧与草原民族吸附
六 政教合一与高原民族吸附
七 以军领政与西域民族吸附
八 改土归流与山地民族吸附
九 海岛国家化与海洋意识萌生
十 致力大一统与吸附性之难
第十章 地域—民族关系中的南方民族与国家的治理
一 南方民族的特性与国家
二 军事活动对族群的联结
三 行政嵌入与间接的治理
四 政治吸纳与内生的权威
五 国法到边与因俗而治
六 教化优先与文化的传承
七 开垦移民与族群的融合
八 交通贸易与族群的依赖
九 族际关系与国家的整合
十治理的梯度演进与成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