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21个革命历史地点,寻找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
本书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21个革命圣地,其中包括了上海和嘉兴、井冈山、古田、金寨和新县、照金、于都、沙洲、全州、遵义、将台堡、高台、延安、阜平、临沂、兴县、四平、西柏坡、锦州、徐州、巢湖、香山等地,详尽介绍了各地的革命历史和故事。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深化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从江西的于都到河南的新县,从甘肃的高台到北京的香山,每个地方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力量来源。
2. 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本书通过追寻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到井冈山的烽火狼烟;从长征的艰辛,到延安的灵魂深处,每一处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研究每个重要的革命阶段和事件,不仅深化了读者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深度学习党史、铭记党史,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可作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参考读物。
3. 内容丰富,鲜活的历史场景再现,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本书贯穿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既有重大历史事实,又有耐人寻味党史故事,坚持事实与学术研究相统一,注重宏观把握也注重细节描写,彰显了红色革命精神谱系的当代价值,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大无畏革命主义精神,饱含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展示革命先烈们的英伟形象,体悟人民的伟大力量,读者仿佛可以感受井冈山顶的烽火连天,走在长征的荆棘之路上,听到延安窑洞里的政治课,站在西柏坡的广场上。这种生动细致的场景再现,使历史不再是文字和数据,而是充满情感和人性的故事。
如果说参军是直接参加革命的真实体现,那么更壮观的是沂蒙人民倾其所有、支援革命的实际行动。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描述沂蒙群众:“他们是那样地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奋不顾身,竭尽全力地支援人民子弟兵。”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精彩、最感人至深的篇章,涌现出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拥军模范。
“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时还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道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从此,“沂蒙六姐妹”的美名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沂蒙母亲”王换于,多次冒死掩护首长和战士,巧妙保护党的绝密文件,并受党的委托,创办了八路军地下托儿所。她动员邻里八乡的哺乳期妇女献出奶水,养育革命后代。她还把烈士的孩子抱回家,让儿媳妇用乳汁喂养,而让自己的孙儿吃粗粮。她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的三年时间里,八路军地下托儿所的41 个孩子在她和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四个至亲骨肉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 个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
“沂蒙红嫂”明德英,是沂南县马牧池乡一位普通的农村哑女。当遇到被日军追杀、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小战士时,明德英不顾危险,毅然将这名战士藏起来,机智地躲过日寇的搜查。当发现小战士昏迷不醒、生命垂危、身体极度缺水时,她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乳汁挤进战士的嘴里。后来,明德英又将家中仅有的母鸡杀掉,熬成鸡汤给伤员滋补身体。事实上,明德英仅仅是当时沂蒙山区众多的用乳汁救伤员的英雄母亲中的一位。
“火线架桥人”李桂芳。孟良崮战役前夕,时任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会长的李桂芳接到通知,需要在五小时之内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一座桥。当时村里绝大多数男子都上了前线,既无专业技术人员,又无架桥材料,李桂芳就发动妇女们讨论,最后决定用人扛着门板组成一座“人桥”。李桂芳动员了附近村庄的32名妇女,找来7块门板,跳进1 米多深的河水中,组成一座“人桥”。暮春的天气虽然已经转暖,但夜晚的河水依然凉气袭人。在桥下面,河水漫上了妇女们的腰部。刚开始,战士们知道是人搭起的桥,都有意放轻了脚步,可是后来的部队不知道桥的“秘密”,只管加快脚步,迅速过河。桥下的妇女们咬紧牙关坚持着,肩膀压疼了,就用双手托着;腰挺酸了,就弯下腰弓着背驮着。实在撑不住了,李桂芳就让队伍暂停,让妇女们换换肩。这一换肩,桥的“秘密”被队伍发现了,走在前面的战士说什么也不肯上桥。经过李桂芳的恳切说明和要求,战士们才重新踏上了“人桥”,火速奔向孟良崮战场。就这样,她们在冰凉的河水中站了一个多小时,但谁也没有叫苦,最后光荣地完成了任务。这就是被广为称赞的“女子火线桥”。后来,部队首长和士兵们知道了这件事,无不为之深深感动。…………………………………………………
……………………………………………………
一、上海、南湖:伟大的起点
(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二)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三)十三名代表同聚上海
(四)小船只承载着大未来
二、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一)秋收起义引兵井冈
(二)为什么选择井冈山
(三)井冈山上的革命斗争
三、古田: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
(二)中共红四军七大
(三)古田会议的召开
四、金寨、新县: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二)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大别山红旗不倒
五、照金:北方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
(一)陕甘游击队的组建
(二)照金苏区的创立
(三)照金苏区的丧失和恢复
六、于都:长征从此出发
(一)长征前的形势与准备
(二)严格的保密工作
(三)中央红军走上长征路
七、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
(一)“半条被子”的温暖
(二)长征路上的鱼水情
(三)“红军是有严格的纪律的军队”
(四)“我今天到这里来,也是受教育”
八、湘江:红军生死血战
(一)战前形势
(二)血战湘江
(三)湘江之战的历史意义
九、遵义:改变命运的转折
(一)变北上湘西为西进贵州
(二)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
十、将台堡: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见证
(一)中央红军北上川西
(二)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和红军
(三)三军实现大会师
十一、高台:用生命筑起顶天立地丰碑
(一)西路军的由来
(二)转战河西走廊
(三)西路军精神万古长存
十二、延安: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成熟
(一)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二)延安精神的谱系
(三)弘扬延安精神
十三、阜平: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首府
(一)华北敌后抗战的最前沿
(二)晋察冀边区的建设
(三)中共中央在城南庄
十四、临沂:人民革命的样本
(一)红色沂蒙
(二)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人民跟党走
十五、兴县:讲大局的模范
(一)晋西北根据地的建立
(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三)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屏障
十六、四平:四战之城
(一)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
(二)四平解放战和四平保卫战
(三)四平攻坚战和四平收复战
十七、西柏坡: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一)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二)指挥战略决战
(三)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十八、锦州:战略决战的首战
(一)辽沈战役的酝酿和发起
(二)攻锦打援
(三)辽沈战役取得胜利
十九、徐州: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
(一)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二)平津战役与华北解放
二十、巢湖:百万雄师过大江
(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二十一、香山:筹建新中国
(一)从西柏坡进京“赶考”
(二)指挥全国革命取得胜利
(三)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