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廉鉴人心--中国先秦时期的廉洁思想研究/郑州大学政治学丛书
0.00     定价 ¥ 10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2260
  • 作      者:
    作者:刘晓靖|责编:赵丽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晓靖,女,法学博士,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公共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政治学作为治国理政的学问,其研究应当顺应历史趋势、围绕时代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满足人民期待。本书主要围绕先秦时期的廉洁问题展开描述,全书收录了十五章,包括绪论;《尚书》中的反暴政倡“德政”思想;《左传》中的“重民”“尚德”思想;《左传》中的“崇礼”“守信”与“反贪”思想;《管子》中的“重民”和尚“德义”重“廉耻”思想;《管子》中的崇“节俭”反“贪侈”与公正无私的思想;老子以“无为”为特色的廉洁思想;孔子“为政以德”的廉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廉洁思想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廉鉴人心:中国先秦时期的廉洁思想研究》:
  第一,必须注意考察所要选拔任用的人的德行,是否与其将要处的地位相符合。“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精准,也是不易的。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会出现“德厚而位卑者”。即德行深厚而所授予的爵位却卑微。出现这种情况,叫作“过”。二是出现“德薄而位尊者”。即德行浅薄而所授予的爵位却高贵。出现这种情况,叫作“失”。就这两种情况相比较而言,作者认为,应当做到“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因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即是说,德行深厚的君子被授予卑微的爵位,虽然也会有一些怨气,但比较小。而德行浅薄的小人一旦被授予崇高的爵位,其带来的祸害就非常深重了。所以,在不能做到完全精准的情况下,则应做到“宁过”“毋失”。
  第二,必须注意考察官员的实际功劳业绩,是否与其领取的俸禄相符合。作者强调,“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即是说,对于那些没有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是不可以给予丰厚俸禄的。这是因为,“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一旦出现没有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而得到丰厚俸禄的情况,那么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就不能得到劝勉和鼓励。
  第三,必须注意考察官员的实际能力,是否与其承担的官职相符合。作者强调,“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即是说,对处理事情不能取信于民的人员,是不可以使其担任重要官职的。这是因为,“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那些处理事情不能取信于民的人员一旦担任重要官职,那么有才能的臣下就会受到影响不会尽力工作了。
  总之,“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在治国理民的实践中,君主能够明察这三个根本问题,那么臣下就不敢不择手段地去谋求尊爵厚禄了。朝中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小人,也就无法兴风作浪了。各种案件也就能够得到公正处理了。反之,“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君主如果不能明察这三个根本问题,那么奸邪之臣就会通过不正当途径,不断上爬、升迁。朝中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小人,也会兴风作浪。如此一来,“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君主的耳目就会遭到蔽塞,政令也不能得到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路线、措施就会被抛弃,邪恶的事情就会不断出现。这样,国家就要陷入危亡之中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君主必须明察上述三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在讲明了“治国有三本”之后,《管子·立政》篇中又接着讲了君主应当慎重对待的四个问题。其一,“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即是说,有大德的名声但不能达到仁爱高度的人,是不可以将治理国家的大权授予他的。因为德行达不到仁爱的高度,表明其胸怀还不够博大,还不能够做到广济博施,还不能够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支持。“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操持治理国家大权的卿相,如果得不到民众的广泛支持,那么国家就要处于危险境地了。“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德行达到了仁爱高度的人,操持治国理政的大权,能够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利益,因而能够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样,国家也就能够实现安定太平了。其二,“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即是说,见到贤能者不能够退让的人,是不可以授予崇高地位的。因为不能礼贤、让贤,表明其心胸狭窄、私心重、名利观念强,缺乏大局观念。这样,也就不可能与周围的同僚们在思想与行为上保持和谐一致。“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负有治国理民重任的大臣们,在思想与行为上不能够保持和谐一致,在工作中各行其是,必然要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从而将国家置于危险境地。“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见到贤能之士能够主动退让的人,表明其心胸开阔,名利观念淡薄,以国家利益、民众利益为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基本概念辨析
二 腐败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源
三 “崇廉尚洁”优良传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二章 《尚书》中的反暴政倡“德政”思想
一 《虞夏书》中的任贤与重民思想
二 《商书》中的反暴政思想
三 《周书》中的“德政”思想

第三章 《左传》中的“重民”“尚德”思想
一 “重民”思想
二 “尚德”思想

第四章 《左传》中的“崇礼”“守信”与“反贪”思想
一 “崇礼”“守信”思想
二 “反贪”思想
三 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人格榜样

第五章 《管子》中的“重民”和尚“德义”重“廉耻”思想
一 “重民”思想
二 尚“德义”重“廉耻”思想

第六章 《管子》中的崇“节俭”反“贪侈”与公正无私的思想
一 崇“节俭”反“贪侈”思想
二 公正无私的思想

第七章 老子以“无为”为特色的廉洁思想
一 对社会动荡不安根源的分析
二 “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
三 “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的社会理想

第八章 孔子“为政以德”的廉洁思想
一 “为政以德”
二 “先事后得”
三 提倡节俭
四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
五 以“圣人”“君子”为人格榜样

第九章 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廉洁思想
一 治国理政的十大主张
二 以“圣人”“君子”“士”为人格榜样
三 墨学的价值和意义

第十章 孟子以“仁”行政的廉洁思想
一 “民为贵”
二 “性善”论
三 “先义后利”
四 以“仁”行政
五 以“圣人”“君子”“大丈夫”为人格榜样
……

第十一章 庄子对老子廉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十二章 荀子“隆礼贵义”与“重法”的廉洁思想
第十三章 韩非以“法”防贪促廉的廉洁思想
第十四章 《吕氏春秋》以“公”为“贵”的廉洁思想
第十五章 先秦廉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