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5261220
  • 作      者:
    作者:徐俊|责编:刘慧宁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国
展开
内容介绍
  精神家园是一种由知识、情感、信念、信仰等要素构成的意义世界和价值系统,具有情感支撑、价值导航、心灵抚慰等功能,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中国人民头脑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并引领其变革与发展。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家园层面不断契合中国人民心灵诉求的过程。鉴于此,本书以精神家园为研究视域,以深刻剖析精神家园的定义、类型及功能为逻辑起点,聚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意涵、发展历程、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基本原则、主要路径这六个主要论题,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心路历程、遭遇的挑战、产生的原因以及破解之策,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角的新拓展,而且也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推进贡献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观点。
展开
目录
绪论……………………………………………………………………1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二、研究现状………………………………………………………………………2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7四、主要创新点…………………………………………………………………17第一章精神家园概念释义……………………………………………19一、精神家园的定义及特征……………………………………………………19二、精神家园的类型及构成……………………………………………………25三、精神家园的价值功能………………………………………………………33第二章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意蕴……………37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论意蕴…………………………………………37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论意蕴…………………………………………41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体论意蕴…………………………………………45第三章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51一、人生信仰:以精英为信仰主体的阶段……………………………………51二、政治信仰:以国家为信仰主体的阶段……………………………………55三、生活信仰:以阶层为信仰主体的阶段……………………………………61第四章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意蕴……………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需要……………………………………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要……………………………………三、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需要…………………………………………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第五章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境遇审视……………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境遇成因……………………………………………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然境遇………………………………………………第六章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原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物质保障原则………………………………………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引领原则………………………………………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自觉原则………………………………………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势利导原则………………………………………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点面结合原则………………………………………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循序渐进原则………………………………………第七章精神家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一、分析、揭示和把握人民群众精神需求规律……………………………………二、引领、契合和塑造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取向……………………………………三、宣传、阐释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四、澄清、呈现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魅力……………………………………五、审视、把脉和筑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之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