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乡村廉政治理问题研究缘起
二 乡村廉政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突破
四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一章 乡村廉政治理问题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 何为“村干部”
二 村干部与其他干部的区别
三 “腐败”、“微腐败”与“村干部腐败”
四 廉政、廉政治理与乡村廉政治理
第二节 乡村微腐败的类型
一 根据微腐败人数多少的划分类型
二 根据微腐败目的不同的划分类型
三 根据微腐败意愿不同的划分类型
四 根据微腐败性质不同的划分类型
五 根据微腐败领域不同的划分类型
第三节 乡村微腐败的方式
一 承接国家资源过程中的腐败方式
二 管理集体资源过程中的腐败方式
三 治理村民事务过程中的腐败方式
四 实施村民自治过程中的腐败方式
第四节 乡村微腐败的特征
一 共性特征
二 个性特征
第五节 乡村微腐败的危害
一 对党的危害: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二 对政府的危害:降低行政效率,损害政府公信力
三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
四 对村庄的危害:伤害农民感情,阻滞发展步伐
五 对家庭的危害:毁坏个人前途,破坏家庭幸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廉政治理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党在革命年代乡村廉政治理的回顾(1921—1949)
一 党在初创时期有关乡村廉政治理的举措(1921—1927)
二 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乡村廉政治理的实践(1927—1937)
三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乡村廉政治理的实践(1937—1945)
四 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乡村廉政治理的实践(1945—1949)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乡村廉政治理的回顾(1949—1978)
一 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廉政治理实践(1949—1956)
二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乡村廉政治理实践(1957—1978)
第三节 党在社会转型时期乡村廉政治理的回顾(1978—2012)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之前(1978—1987)
二 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五大之前(1987—1998)
三 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八大之前(1998—2012)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廉政治理的回顾(2012年至今)
一 这一时期农村“微腐败”的状况
二 中央和各地惩治乡村微腐败的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微腐败形成的学理解析
第一节 国外腐败研究的基本命题
一 腐败与政体关系
二 腐败与国家结构
三 腐败与选举制度
四 腐败与经济增长
五 西方腐败命题的局限性及其启示
第二节 乡村微腐败成因的多学科审视
一 政治学视角
二 经济学视角
三 文化学视角
四 社会学视角
五 法学视角
六 行政学视角
七 心理学视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微腐败形成的现实缘由
第一节 思想认知层面
一 思想问题表现
二 思想病症分析
第二节 法律制度层面
一 刑法身份有缺失
二 民主选举制度不健全
三 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 综合监督制度不健全
第三节 收益成本层面
一 微腐败的隐蔽性强
二 微腐败的成本偏低
三 权力制约力度有限
第四节 机会诱因层面
一 激励因素不足
二 腐败诱因增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廉政治理的法治逻辑
第一节 中西权力腐败治理的理论发展史
一 西方权力腐败治理的理论发展史
二 中国权力腐败治理的理论发展史
第二节 田野调查场域中乡村微腐败的实证分析
一 乡村微腐败的具体个案透视
二 乡村微腐败个案实践中的法治价值
第三节 乡村廉政治理过程中的党法作用与实践
一 党法的法律位格
二 党法的法治实践
第四节 新时代法治观与乡村廉政治理的内在关联
一 新时代法治观对乡村廉政治理的路径要求
二 新时代法治观对乡村廉政治理的技术要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乡村廉政治理法治化的功能
第一节 规范功能
一 指引功效
二 教育功效
三 评价功效
四 预测功效
第二节 引领功能
一 引领乡村法治思想建设
二 引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
三 引领乡村法治社会建设
四 引领崇尚法治的好民风
第三节 维护功能
一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三 维护乡村良性秩序
第四节 保障功能
一 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二 保障村干部合法权益
三 保障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第五节 强制功能
一 惩治作用
二 威慑作用
三 惩恶扬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乡村廉政治理法治化路径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宏观建构
一 党领导下的基层法治与基层治理体系的关系
二 乡村“微腐败”治理必须强化党的统领地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