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新公共性建构研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07983
  • 作      者:
    作者:李远|责编:朱华彬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权威主导与家族关联的“旧公共性”愈来愈不能适应农村基层治理的需要,以农民组织化为中心的“新公共性”治理格局亟待建构,而公益组织正日益成为这一建构过程的重要参与主体。本书以T协会参与农村社区“新公共性”建构的实践为典型案例,揭示了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新公共性”建构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并深入分析了其内在逻辑,以期为农村公共性重建提供一种中观的分析视野。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公益组织
二 农村社区“新公共性”建构
第四节 研究对象
一 T协会简介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
三 协会的工作内容
四 T协会在X村社区的组织化进程简介
五 T协会所在的农村社区简介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公共性理论回顾
二 农村公共性问题研究述评
三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性建构研究述评
第二节 研究框架:以“新公共性”为理论视角
一 作为农村社区治理格局变革蓝图的“新公共性”
二 作为农村社区治理格局变革逻辑的“新公共性”
第二章 化“私”为“共”:T协会在农村社区的组织化
第一节 T协会的组织化困境:乡土公共文化与公益组织理念的差异
一 T协会动员社区参与的早期尝试与困境
二 基于“私”的公共文化:特殊主义与功利主义
三 超脱特殊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公益理念
第二节 T协会的组织化策略:化“私”为“共”
一 基于人情互惠的组织吸纳
二 基于经济理性的组织吸纳
三 将基于“私”的参与转化为志愿参与
第三节 T协会重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机制分析
一 从“私”到“共”:乡土公共文化的变革潜力
二 从嵌入到建构:公益组织的实践逻辑
三 混合与过渡:乡土公共文化的转型路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自在的“共”为自为的“共”:社区自治组织的培育
第一节 农村社区组织培育困境:社会资本潜在性与公益组织外来性
一 T协会培育农村社区组织的早期尝试与困境
二 社区社会资本的潜在性与公益组织的外来性
第二节 社区组织化基础的萌发:以T协会的组织化为桥梁
一 共同体意识的重塑
二 公共道德的转型
三 社区精英的浮现
四 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公共事务服务核心组”:社区自治组织的成立过程
一 成立迷你社区基金会:社区自治组织的雏形
二 “社区基金会”转型为社区自治组织
三 社区自治组织的内部建构
第四节 T协会的社区组织化策略:化自在的“共”为自为的“共”
一 将集体行动诉求转化为组织化动力
二 将社区体制内外精英转化为组织骨干
三 将合作意识与能力转化为组织行动
第五节 T协会激活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机制分析
一 从“隐”到“显”:农村社会资本的增量可能
二 将共同体意识与志愿精神转化为组织参与
三 挖掘与转化:公益组织的实践逻辑
四 从“自在”到“自为”:农村社会资本的发育路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与“共”的互渗与制衡:基层自治组织的革新
第一节 社区社会组织的行政化风险:“公”“共”权力关系的不均衡
一 基层自治组织的强势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弱势
二 “公共事务服务核心组”的行政化风险
第二节 T协会的风险化解策略:作为第三方的制衡
一 以“社会权威”平衡“行政权威”
二 以第三方身份监督自治制度与程序的落实
三 以第三方身份促成基层组织与社区组织的良性互动
第三节 相反的趋势: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化
第四节 T协会调整农村社区权力格局的机制分析
一 从对立到互补:农村权力格局的重构前提
二 平衡与中介:公益组织的实践逻辑
三 “公”“共”互促:农村权力格局的转型路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共生合作:初步搭建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第一节 以沙地治理为内容的协同共治
第二节 T协会建构新治理格局的策略
一 以专业性主导协同治理的方案规划
二 明确并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治理优势
三 治理预期与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
第三节 从协会主导到社区主导的协同共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农村社区公共性结构的二重性
一 阻力抑或动力:基于“私”的乡土公共文化
二 缺失抑或潜在:作为“共”的社区社会资本
三 对抗抑或互补:代表“公”的基层自治组织
第二节 农村“新公共性”的建构逻辑:私、共、公的转化与互动
第三节 公益组织与农村社区的张力与化解策略
第四节 “生产社会”仍否可能:包容性的公共性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T协会工作人员)
附录2 访谈提纲(X村村民)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